[实用新型]灭火弹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3957.7 | 申请日: | 200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25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顺 |
主分类号: | A62C31/00 | 分类号: | A62C31/00;F42B1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1200新疆维吾尔自***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火 | ||
1、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器材领域,尤其是一种灭火器材。
2、背景技术: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有手提式、推车式、水枪式,将泡沫灭火剂或干粉灭火剂或水在压力下喷出,覆盖在燃烧物品上,使燃着的物质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但当火焰燃烧强度大、温度高、范围广时人员不能靠近火源,特别是在森林、草原发生火灾的情况下,灭火效果不理想。
3、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灭火弹,它可以采用抛掷、发射等方式将灭火弹投放到火焰燃烧点,使灭火剂喷射到燃烧物体上。其技术方案是:发射式灭火弹的圆柱形壳体内装有干粉灭火剂,壳体中心有活塞筒,活塞筒中装有活塞,活塞一端有火药。活塞筒外有加压气筒,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与活塞杆端部的拉杆连接。灭火弹的壳体底部有底火和火药,且有导火线连接活塞筒中的火药。灭火弹的壳体外侧有可折叠飞行翅。飞行翅通过空心支撑轴连接在壳体上,飞行翅的连接轴套与支撑轴通气孔相对应位置有连通孔,飞行翅内的喷药管道在飞行翅后部下方有一排喷药孔,喷药孔通过喷药管道、连通孔、空心支撑轴与灭火弹壳体内的灭火剂腔连通。支撑轴上一个齿轮固定连接在飞行翅上,与齿轮啮合的齿条连接灭火弹壳体内的小活塞。在非工作态下飞行翅折叠在灭火弹壳体的凹槽内。
抛掷式灭火弹的弹壳上有凹槽网纹,内装有干粉灭火剂,壳体中心有活塞筒,活塞筒中装有活塞,活塞一端有火药;活塞筒外有加压气筒,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与活塞杆端部的拉杆连接;后盖内有活塞筒中火药的导火线。
这种灭火弹或者在着火区低空飞行中喷洒灭火剂,或者抛掷到着火点炸开喷洒灭火剂,覆盖火区面积大。机动灵活,灭火效果好
4、附图说明:图1是发射式灭火弹的结构式意图。图2是发射式灭火弹可折叠飞行翅的连接示意图。图3是图2的仰视图。图4是抛掷式灭火弹的结构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发射式灭火弹如图1—3所示,发射式灭火弹的圆柱形壳体2内装有干粉灭火剂3,壳体中心有活塞筒10,活塞筒中装有活塞4,活塞一端有火药6。活塞筒外有加压气筒5,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与活塞杆端部的拉杆连接。灭火弹的壳体底部有底火9和火药8,且有导火线7连接活塞筒中的火药。在发射时,灭火弹在炮筒内被击发,底火引发火药8爆炸,将灭火弹发射出去。同时,导火线7引发活塞筒内火药6爆发,推动活塞移动,活塞杆端部的拉杆打开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在灭火弹壳体内产生巨大压力。灭火弹的壳体外侧有可折叠飞行翅1。飞行翅通过空心支撑轴13铰接在壳体上,飞行翅的连接轴套19与支撑轴通气孔18相对应位置有连通孔17,飞行翅内的喷药管道11在飞行翅后部下方有一排喷药孔12。飞行翅展开时,喷药孔通过喷药管道11、连通孔17、空心支撑轴13与灭火弹壳体内的灭火剂腔连通。支撑轴上有一个齿轮16固定连接在飞行翅上,与齿轮啮合的齿条14连接灭火弹壳体内的小活塞15。在非工作态下飞行翅折叠在灭火弹壳体的凹槽内。使灭火弹的外形保持圆柱形。灭火弹在发射过程中,灭火弹壳体内的巨大压力推动小活塞15,使齿条14带动齿轮16转动将飞行翅展开如图1所示。飞行翅展开后,飞行翅的连接轴套19上的连通孔17与空心轴上的通气孔18对正接通,灭火弹壳体内的灭火剂在巨大压力推动下,通过空心轴13、飞行翅内的喷要管道11、喷药孔12喷向后下方的着火区。灭火剂喷射的反作用力还会使灭火弹飞行的距离更远。
灭火弹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图4所示的抛掷式灭火弹。抛掷式灭火弹的壳体2上有凹槽网纹,内装有干粉灭火剂3,壳体中心有活塞筒10,活塞筒中装有活塞4,活塞一端有火药6;活塞筒外有加压气筒5,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与活塞杆端部的拉杆连接;后盖22内有活塞筒火药6的导火线21。灭火时,打开后盖导火线弹出,随即将灭火弹抛掷到着火点,火焰引燃导火线,活塞筒内火药爆发,推动活塞,使活塞杆端部的拉杆打开加压气筒端盖上的阀门,弹壳内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弹壳炸碎,灭火剂向四面喷射进行灭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顺,未经张国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39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