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无烟烧烤小吃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4921.0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52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代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世华 |
主分类号: | A47J37/07 | 分类号: | A47J37/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无烟 烧烤 小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烤器具,具体与一种烧烤小吃车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烧烤装置一般是由一支架、烤槽设于烤槽上的烤架和构成,在烤槽内铺有燃烧的无烟木炭,而在烤架上进行烧烤。但该种烧烤装置功能单一,只能进行烤串或烤鸡翅等纯烧烤的服务,不能提供其他的如铁板烧或麻辣汤等有中华特色的小吃服务。另外,由于在此类烧烤装置上进行烧烤时,会有动物烤油滴落到木炭上进行燃烧,从而产生呛人的烟气,这也与大力提倡环保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小吃车,在小吃车上既可以进行烧烤,还可以提供铁板烧和麻辣汤的服务,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小吃车在工作时不产生或很少产生不利于环境的烟气,符合环保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无烟烧烤小吃车,包括有车体和位于车体上部的烧烤部,车体上部还设有麻辣烫部和铁板烧部,其中,所述麻辣烫部由一第一燃气灶头和设于第一燃气灶头上方的烫锅构成;所述铁板烧部由一第二燃气灶头和设于第一燃气灶头上的铁板构成;所述烧烤部由一烤槽及设于烤槽上的烤架构成,所述烤槽、第一燃气灶头和第二燃气灶头均设有连接外部燃气的管道及控制燃气燃烧的调节开关,所述的烤槽的两侧壁上设有与燃气管道相通的蜂窝陶瓷,并在蜂窝陶瓷的外部罩有一层金属网。
优选地,所述蜂窝陶瓷的上部固设有一金属风管,该金属风管面向烤槽中部的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车体邻近烧烤部的一侧设有一由电力驱动的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的金属风管。
优选地,所述烤槽下方的车体上开设有一条孔,条孔内两侧壁上各固定有一支板,该支板底部向内垂直弯折形成弯折部,在两弯折部上滑动地设有一接油盘,用于接纳从烤槽上方漏下的油滴。
优选地,所述的连通蜂窝陶瓷的燃气管道为金属材料制成,其上设有多个燃气出孔。
优选地,所述车体的外侧上部两端各设有一滑孔,所述车体还包括有一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两端具有与其垂直的且穿设在滑孔内可进行滑动的滑杆。
优选地,所述车体还包括有一具有四个支脚的金属架,所述车体由不锈钢制成且呈方体状,在车体的四个角部各焊接有设有四个底部密封的中空金属管,所述金属架的四个支脚可滑动的插设于金属管)内。
优选地,所述的烫锅上方设有一活动锅盖,该锅盖上方的中部内凹,并在内凹部的上方设有一提手。
由于在小吃车上同时设有烧烤部、麻辣烫部和铁板烧部,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小吃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口味的需求。另外,由于在烤槽的侧壁上设有连通燃气的蜂窝陶瓷,这样燃气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卫生地进行烧烤,滴落的油滴不会再次燃烧而产生烟气,所以更加符合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无烟烧烤小吃车,包括由不锈钢制成的车体10和位于车体上部的烧烤部20、麻辣烫部30和铁板烧部40,烧烤部用于烤肉串或烤鸡翅等。其中,所述麻辣烫部由一第一燃气灶头31和设于第一燃气灶头上方的烫锅32构成;所述铁板烧部由一第二燃气灶头41和设于第一燃气灶头上的铁板42构成;所述烧烤部由一烤槽21及设于烤槽上的烤架22构成,所述烤槽21、第一燃气灶头31和第二燃气灶头41均设有连接外部燃气的管道及控制燃气燃烧的调节开关23、33、43。第一燃气灶头和第二燃气灶头均为环保节能燃气灶,另外所述车体底部位于麻辣烫部30和铁板烧部40下方设有一沟槽13,所述燃气调节开关33、43设于沟槽内,以方便调节和控制第一燃气灶头和第二燃气灶头的燃气燃烧。在烫锅上方设有一活动锅盖33,该锅盖上方的中部内凹,并在内凹部331的上方设有一提手332,以方便提拿锅盖。在车体中部位于麻辣烫部30和铁板烧部40下方各设有用于点燃灶头的点火通孔34、44,以针对无电子打火功能的燃气灶头来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世华,未经代世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49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