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5212.4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69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伦;李政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40 | 分类号: | G01F23/4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浮球控制器的重锤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方便地达成与缆线的结合,且有效避免重锤固定位置滑动及缆线表皮磨损的浮球控制器的重锤装置。
【背景技术】
浮球控制器是设置于储存有液体、溶液等的槽体内部,其连接有一缆线,其借由浮球控制器浮于该液体、溶液表面,进而感知该液体、溶液的水平面高度。
前述的缆线通常预放有一定长度,以利浮球控制器于较大范围内自由地上下浮动而不受该缆线的限制。然而由于缆线因重量较轻,往往在液体或溶液之中会漂浮扰动,对于浮球控制器在量测液体、溶液的水平面高度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差。
请参看图7所示,有鉴于此,后逐渐发展出一种重锤50,其可吊挂于缆线60中段或其他特定位置处,使缆线60受该重锤50牵动而于液面下保持拉撑,且浮球控制器至重锤50之间的缆线保持可浮动状态,以利浮球控制器的位移。
请参看图8所示,前述的重锤50,一般为具有较高比重的金属材料所制成,其呈方形块体,两侧边缘分别穿透形成有T形穿槽51。使用时,是将预设位置处的缆线60环绕于该重锤50,且于重锤50两侧嵌入T形穿槽51的内,从而达到缆线60与重锤50的结合。
在实际运用上,缆线60往往依该浮球控制器而频繁的运动,其表面无可避免地摩擦至该重锤50的边角,或T形穿槽51的内缘角,如此长时间使用后,缆线60的外表皮往往产生磨损而导致内部导线外露,产生漏电、腐蚀等问题。故现有技术的重锤50,实有加以改善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浮球控制器的重锤装置,其可方便地达成与缆线的结合,且有效避免缆线表皮磨损的情况。
为达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重锤装置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重锤及一罩设于该重锤外部的外壳,其中该重锤可呈圆柱体,是由具有较高比重的金属材料所组合而成;而该外壳是由可相对拆卸组合的上、下壳体所组成,该外壳两端分别形成有穿孔,且内部形成有容室空间。
使用时,将缆线置入外壳的下壳体内,将重锤置入并压折缆线后,将上壳体盖上;如此,当该上、下壳体组合后,即可将缆线及重锤加以固定及结合,其中,缆线由该外壳的两端穿孔分别穿出且受该上、下壳体夹固,因而稳固定位。
实际运用时,缆线表面将不会与重锤的边角产生摩擦,因此可有效避免缆线的外表皮于长时间使用产生磨损的问题,从而确保缆线的完好及浮球控制器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状态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壳外观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壳外观立体图。
图7是现有技术重锤的实施状态立体图。
图8是现有技术重锤的外观立体图。
(10)重锤装置 (20)重锤
(30)外壳 (30’)外壳
(31)上壳体 (31’)壳体
(32)下壳体 (32’)壳体
(33)片体 (33’)嵌片
(34)螺孔 (34’)嵌槽
(35)扣勾 (35’)锁孔
(36)扣槽 (36’)锁固件
(37)突肋 (370)凹口
(371)线槽 (38)缆线出线口
(40)缆线 (50)重锤
(51)T形穿槽 (60)缆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重锤装置10是可装设于一连接于浮球控制器的缆线40之上,其包括有一重锤20及一罩设于该重锤20外部的外壳30,其中:
该重锤20可呈圆柱体,是由具有较高比重的金属材料所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桓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5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