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切割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6502.0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70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5/02 | 分类号: | B23C5/02;B23C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切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刀具,特别涉及多功能切割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
1、频繁换刀。因数码相机和手机LCD保护盖外形切割一般包括外形和倒角或R角,切割LCD压克力时,CNC压克力切割机要先用外形刀割完外形,然后再换倒角刀或R角刀割倒角或R角,一般换一次刀切割完需要5分钟,造成每切割5分钟后就换一次刀,换刀频繁。
2、生产效率低。由于LCD压克力切割换刀频繁,每5分钟换一次刀,每小时只可生产80PCS产品,生产效率低。
3、不良率高。由于LCD压克力切割采用多次切割成形,单一产品多次加工造成切割不良增加,第一次切完再切第二次,容易造成第二次定位切偏、倒角或R角不对称等缺陷,不良率高达10%。
4、刀具成本高。由于不同外形切割或倒角R角切割需要不同刀具,所以每款产品需要至少两个以上刀具完成。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CNC压克力切割刀具存在频繁换刀、生产效率低、成品不良率高、刀具成本高等多种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刀率低、生产效率高、可降低不良率及刀具损耗、减少刀具成本的多功能切割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多功能切割刀,包括切削刃与切断刃,所述切削刃与切断刃为一体。
所述切削刃设于切断刃上方。
所述切削刃角度0°<Φ<90°
所述切削刃角度呈30°。
所述切削刃角度呈45°。
所述切削刃角度呈60°。
所述切断刃角度呈90°。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达到如下有益效果:
1、一次换刀。通过对刀具处理,将LCD压克力外形切割和倒角或R角一次切割成形,只需于首件切割时换一次刀即可,后续无需换刀,避免了切割不同位置需换刀具的频率。
2、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改良后的刀具一次性切割完成,无需频繁换刀,且之前需多次切割成形,现改成一次切割成形,效率可提高到2倍以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35%左右。
3、减少不良率。由于刀具改良采用一次切割完成,故避免了多次成型定位不精准、倒角或R角不对称,不良率高等缺陷,切割良率可以达到98%以上。
4、刀具成本降低。由于刀具改良后只需一把刀即可完成产品切割,避免了原不同形状位置需不同刀具的配置数量,降低了刀具成本。
5、实用性和先进性。本实用新型经生产实践证明,改良后的刀具于CNC压克力切割过程中,一次换刀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不良率、降低刀具成本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比现有技术更具实用性和先进性。
6、市场经济效益广阔。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的两种刀头合二为一,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且由于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刀头的损耗,具有广阔的市场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主视图;
图1-B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左视图;
图1-C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右视图;
图1-D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俯视图;
图1-E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仰视图,
图2-A为现有技术的直刀主视图;
图2-B为现有技术的直刀左视图;
图2-C为现有技术的直刀右视图;
图2-D为现有技术的直刀俯视图;
图2-E为现有技术的直刀仰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B为现有技术的直刀左视图;
图3-C为现有技术的直刀右视图;
图3-D为现有技术的直刀俯视图;
图3-E为现有技术的直刀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切削刃 2、切断刃 3、刀头 31、切断刃32、切削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
图1-A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主视图;图1-B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左视图;图1-C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右视图;图1-D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俯视图;图1-E为现有技术的斜角刀仰视图。
在上述视图中,所述刀具的刀头为斜角,其切削刃1的角度在0°至90°之间,可以采用30°,也可以采用45°或60°,或其他任何角度,这种结构的刀具在切割LCD压克力时,CNC压克力切割机要先用外形刀割完外形,然后再换倒角刀或R角刀割倒角或R角,一般换一次刀切割完需要5分钟,造成每切割5分钟后就换一次刀,换刀频繁。
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劲丰精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65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沟槽引导的单列纳米球自组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举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