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镇流器以及利用该电子镇流器的照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7006.7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03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古必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1/295 | 分类号: | H05B41/295;H05B41/298;H05B4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黄小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镇流器 以及 利用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系统相关,特别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电子镇流器(electronic ballast)的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和热阴极管(HotCathode Fluorescent Lamp,HCFL)都属于萤光灯的一种。萤光灯主要是由玻璃管、电极、萤光粉及汞蒸气等所组成,其发光原理是利用汞蒸气气体放电时所发射的紫外线,激发管内壁萤光粉转换出可见光。冷阴极管与热阴极管的区别在于电极部分。电极具有白热灯丝的萤光灯的灯丝发热时引起发射热电子,因此被称为热阴极管。相对地,电极不具有灯丝的萤光灯被驱动时所发射的电子不是热电子,因此被称为冷阴极管。
冷阴极管的结构简单,且可以做成非常细的萤光灯管,所以一般常用来当作于显示器的背光源使用。此外,因为冷阴极管不含灯丝,故无灯丝烧断或摔断的问题,因此相较于热阴极管有较为可靠的使用性及寿命。
随着经济快速成长,科技不断发达,人民生活水准普遍提高,使得照明用电量与日遽增。然而在资源有限、新能源又开发不易的情况下,为应付日益增加的用电量,节约能源自然成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般的照明系统普遍采用热阴极管为光源。由于热阴极管的特性不适合搭配调光装置使用,因此采用热阴极管为光源的照明系统,其照射结果呈现单一光亮度,无法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调整不同程度的亮度,因此对使用者来说较为不方便且浪费能源。
由于以冷阴极管为光源具有以下优点:(1)可根据不同使用场合需求弯曲灯管形状、(2)不需预热电极即可开启光源,以及(3)多次点灭灯管不会造成灯管寿命减短,以冷阴极管取代热阴极管作为照明系统的光源是相当合理的发展方向。
在多数采用冷阴极管为光源的显示器中,电源模块周期性地将电流提供给冷阴极管,每当冷阴极管接收到电源模块提供的电流,就会被点亮并在一小段时间内维持相当的亮度。藉由脉冲宽度调变(Pulse WidthModulation,PWM)改变提供电流的时间长度,即可调整冷阴极管的亮度。电源模块在固定周期之内提供电流的时间愈长,冷阴极管的亮度也就愈高。
目前可调整亮度的照明系统大多是利用三极交流开关(TRIode forAlternating Current,TRIAC)来控制光线亮度。然而,三极交流开关所输出的调整信号并不能直接用来控制冷阴极管的亮度。因此,如果要采用冷阴极管做为光源,又希望此光源的亮度为可调整的,现行照明系统中的电源模块和亮度调整机制都可能必须要经过大幅度的汰换,因此造成硬件成本的大幅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镇流器。该电子镇流器用以提供足以点亮灯管的适当电压,并且在灯管点亮之后,设法稳定灯管的电流,避免电路元件产生过大的电流而烧毁灯管。更重要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镇流器可被设置于三极交流开关和冷阴极管之间,为这两个硬件提供彼此连接的机制。换句话说,藉由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镇流器,使用者即可在无须大幅更换硬件元件的情况下实现可调整亮度的冷阴极管照明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为一种电子镇流器,其中包含一全波整流器、一滤波器、一直流/交流转换器以及一变压器。该全波整流器用以将交流电压转换为脉波直流电压。该滤波器电连接至该全波整流器,用以滤除该脉波直流电压中的高频杂讯。该直流/交流转换器电连接至该全波整流器,用以将该脉波直流电压转换成高频脉冲电压。该变压器电连接至该直流/交流转换器,用以接收该高频脉冲电压,并将该高频脉冲电压转换为高频弦波电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镇流器除了可稳定提供灯管需要的电力之外,并且具有高功率因素、无频闪、低温低压迅速启动、高效率及高安全性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70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