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备胎架及使用该备胎架的汽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7399.1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04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喻发跃;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三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43/02 | 分类号: | B62D4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 泳 |
地址: | 410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备胎 使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具体来说是。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中,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设有备胎。为了固定备胎,需要设置备胎架。在底盘紧凑的汽车上,为节省底盘空间以及整车外形的美观,一般地,将备胎架水平布置在车架后部的下方,或者将备胎架布置在车架后部的端面,分述如下:
备胎架布置在车架后部下方,通常采用铰链和钢丝绳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一般是由液压和机械传动带动卷扬升降的,其特点是拆装方便,省力快捷,但它对整车离去角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对整车性能离去角较高要求的前提下,一般不考虑这种布置方式。
备胎架布置在车架后端面,通常是通过备胎架折叠的方式实现的,其特点是不对整车的离去角构成影响,但拆装并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对大型汽车,由于其备胎比较笨重,拆装起来费时费力。
由此,针对现有备胎架拆装不方便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改进,设计出新的备胎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拆装方便的备胎架。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一种使用该备胎架的汽车。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备胎架,包括多个支架,所述多个支架首尾端顺次铰接,其中,首级支架的首端铰接在车架后端的铰接座上,末级支架的尾端设置固定装置,可锁紧在车架后端的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铰接座的上方;所述末级支架上设置安装装置,用于安装备胎。
优选地,所述支架为两个;所述首级支架即第一支架的尾端设置限位孔,所述末级支架即第二支架的首端设置限位销,所述限位销插入所述限位孔之中。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为圆腰形孔。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的起始限位点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铰接座的铰接点、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铰接点的连线上。
优选地,所述安装装置为固定在所述末级支架上的备胎架板;所述备胎架板上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或螺柱固定备胎轮毂。
优选地,所述安装装置为所述末级支架上的安装孔,通过螺栓或螺柱固定备胎轮毂。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末级支架尾端上设置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座为车架后端上设置的固定铰座;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铰座之间通过固定销锁紧。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末级支架尾端上设置的挂钩,所述固定座为车架后端设置的与所述挂钩配合的挂鼻。
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为末级支架尾端上铰接的卡块,所述固定座为车架后端设置的与所述卡块配合的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备胎架,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多支架铰接的形式,易实现备胎架的折叠;备胎拆装时,便于备胎架的安装面与备胎轮毂面保持平齐,也便于在一定范围内水平升高或降低,由此有利于拆装,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拆装效率。特别地,备胎架上设计有限位结构,使得备胎拆装容易及固定可靠。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使用该种备胎架的汽车,可使用上述各种备胎架,可使得备胎的拆装简单、便捷,省时、省力,安装、固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备胎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A是图1中安装装置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图;
图4B是图1中安装装置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图;
图5A是图1中固定装置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图;
图5B是图1中固定装置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图;
图5C是图1中固定装置的第三种结构形式图;
图6A是图1中固定座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图;
图6B是图1中固定座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图;
图6C是图1中固定座的第三种结构形式图;
图1-6中,有关附图标记如下:
1、车架;
2、固定座,21、固定铰座,22、挂鼻,23、卡槽;
3、铰接座;
4、第一支架,41、限位孔;
5、第二支架,51、限位销;
6、固定装置,61、固定孔,62、挂钩,63、卡块;
7、安装装置,71、安装座,72、安装孔;
8、备胎,81、备胎轮毂;
X1、第一铰接点;
X2、第二铰接点;
X3、起始限位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三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三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73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