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钒钛高炉渣金属铁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7465.5 | 申请日: | 200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9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付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明星;张 军 |
地址: | 617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钒钛高 炉渣 金属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冶炼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在钒钛磁铁矿的高炉冶炼中从钒钛高炉渣中回收金属铁的装置。
背景技术
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在冶炼时,由于高炉入炉铁矿的品位低、渣量大,使得高钛炉渣的粘度较高,渣铁分离效果差,高炉的铁损一直居高不下。长期生产实践表明,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的高炉铁损平均高达7-8%,比普通矿高炉冶炼的铁损高2~3倍以上。炉渣带铁量平均高达5-8%,而普通矿高炉冶炼的炉渣带铁量仅1%左右。因此,钒钛高炉渣带铁量高成为影响高炉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引起炉渣带铁高的主要原因为:炉渣中TiO2过还原生成高熔点的Ti(C,N)等低价钛,致使含钛炉渣粘度上升,渣铁分离困难,细小铁珠难以聚合沉降,大量金属铁随炉渣流入到渣罐而损失。
目前已有的高炉渣回收金属铁装置的结构为在渣沟内设置一个圆形沉铁坑,此坑外型尺寸与渣沟基本一致,其深度低于渣沟底部。炉渣在流经此坑时有少量大颗粒铁珠在坑内沉集,出完渣后再把坑内铁水排出。此回收下渣金属铁装置的主要缺点是:炉渣在流经沉铁坑时速度快,沉铁时间短,又不能进行喷吹搅拌,只能回收部分大颗粒生铁,小颗粒生铁不能回收,其渣中金属铁的回收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高炉渣金属铁回收装置的不足,针对钒钛高炉冶炼时下渣含铁量高、渣铁分离困难、细小铁珠难以聚合等问题,采取在下渣主沟中设计箱形沉铁回收装置,并在铁回收装置上安装空气喷吹装置,以达到减慢下渣的流速,促使下渣在沉铁回收装置内有足够的氧化、升温、搅拌、沉降时间,增加金属铁珠聚合沉降的机会。出铁结束后,再把箱形内沉降的铁水回收,从而降低下渣中的铁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钒钛高炉渣金属铁回收装置采用耐火材料中的耐火砖、耐火水泥、黄砂、铁沟料等砌筑,其特点在于钒钛高炉渣金属铁回收装置用耐火材料砌筑,该回收装置为箱体结构,在其箱体底部的四周,至少有一个侧面的底部高于另一侧面的底部;其中:两个底部高的侧面相邻,两个底部低的侧面相邻,形成一个方向的流向斜面,并在其斜面的底部设置有出铁口;箱体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一进渣口,其对称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一出渣口,回收装置上安装有空气喷吹装置。
本实用新型对进一步降低钒钛矿冶炼高炉的铁损,改善技术经济指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回收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回收装置的俯视图,1为进渣口;2为出铁水口;3为出渣口;
图3为回收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回收装置的右视图;
图5为回收装置下渣时的流向工艺平面布置图,设有残渣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在冶炼时,由于渣量大,高钛炉渣的粘度较高,渣铁分离效果差而设计的钒钛高炉渣金属铁回收装置。
参照附图1至图4,该回收装置为箱体结构,在箱体结构底部的四周,至少有一个侧面的底部高于另一侧面的底部,且箱体底部两个底部高的侧面相邻,两个底部低的侧面相邻,从而形成铁水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斜面,并在斜面的最低位置,设置有出铁口2;当高炉渣通过回收装置一侧表面的进渣口1流入回收装置时,使得沉淀下来的铁水都向斜面的最低位置一个方向流动,流向出铁口2,并流进铁水收集坑,从而达到回收高炉渣铁水的目的。
该回收装置采用耐火砖、耐火水泥、黄砂、铁沟料等耐火材料砌筑,本实施例为长方形,但不局限于长方形,还可设计为方形等结构形式。
参照图5,在高炉渣流进回收装置的过程中,安装在回收装置上的空气喷枪向装置内的热态高炉渣喷吹空气,以达到减慢下渣的流速,促使下渣在沉铁回收装置内有足够的氧化、升温、搅拌、沉降时间,增加金属铁珠聚合沉降的机会,从而沉淀出更多的铁水,并沿着所设计的斜面流向铁水坑。在高炉出渣结束后,再把流进铁水坑内沉降的铁水回收。回收装置中的有用渣和残渣分别通过其另一侧表面的出渣口3和残渣沟排出。该装置在回收过程中,使铁水沉降充分,铁水的回收率提高,从而降低了钒钛矿冶炼高炉的铁损和钒钛矿冶炼的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74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