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科技、立体化、水产品养殖系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8270.2 | 申请日: | 200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83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鲁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600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科技 立体化 水产品 养殖 系统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科技、立体化、水产品养殖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水产品的养殖场所的选址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要求位于种植区之外,远离污染源,靠近无污染水源,地质条件良好。沿海地区有其天然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大规模水产品的养殖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养殖模式以池塘和网箱养殖方式为主。内陆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洁净水源、气温等条件的限制,水产品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实现水产品养殖的现代化、系统化、规模化,让养殖户温室养殖高产又轻松,环保又节能,摆脱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实用新型采用互相独立养殖池厢,采用多层货架式的结构放置,通过加氧系统和加臭氧系统使循环水溶解大量氧和适量的臭氧,增加水的溶氧量和抑菌能力,因此增大养殖承载密度,提高成活率,从而增加产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组合养殖单元(1)、汽水混合罐(2)、汽水混合泵(3)、沙滤罐(4)、蓄水塔(5)、抽水泵(6)、臭氧发生器(7)、制氧机(8)、仪表控制柜(9)、监控计算机(10)、水质监测传感器(11),其中组合养殖单元包括养殖池厢(12)和平衡池厢(13),养殖池厢之间互相独立,采用多层货架式的结构放置,养殖池厢呈长方形,厢壁上方设有拦网,底部设有钢网(27),钢网上依次铺有碎石层(28)和沙层(29),注水管(23)设在垂直于底面的中央位置,末端到达沙层(29),厢壁的底部设有排水口(26),鱼儿出口(25)设在与沙层(29)表面水平的厢壁上,鱼儿进口(24)和补水口(30)设在厢壁的上边缘位置,平衡池厢体(13)呈圆柱形,厢壁设有鱼儿进口接口(17)、鱼儿出口接口(18)、补水接口(16),顶部设有注水口(20),底部设有排水口(19),内部设有升降托网(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系统采用组合养殖池厢,多层立体货架式结构放置,节省面积,适合温室内规模化养殖。
2、采用特殊加氧系统设计提高循环水的溶氧值,增大养殖密度,增加产量。
3、采用臭氧对循环水杀菌消毒,提高了抑菌能力,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
4、系统采用循环水源,更节水。
5、系统通过监控计算机对水质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也可手动操作,使水产品养殖操作变得更简单方便。
6、系统采用低电压控制和漏电保护设计,更安全,间歇式工作方式和低功耗设计,更节电。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组合养殖单元 2、汽水混合罐 3、汽水混合泵 4、沙滤罐 5、蓄水塔6、抽水泵 7、臭氧发生器 8、制氧机 9、仪表控制柜 10、监控计算机 11、水质监测传感器。
附图2是组合养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2、养殖池厢,13、平衡池厢,14、升降拖网,15、水质监测传感器,16、补水接口,17、鱼儿进口接口,18、鱼儿出口接口,19、排水口,20、注水口,21、监测传感器电缆接口。
附图3是养殖池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22、养殖池厢体,23、注水管,24、鱼儿进口,25、鱼儿出口,26、排水口,27、钢网,28、碎石,29、沙子,30、补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组合养殖单元(1)的排水口与抽水泵(6)的进水管连接,抽水泵(6)的出水管与蓄水塔(5)的进水口连接,蓄水塔(5)的出水管与沙滤罐(4)的注水口连接,沙滤罐(4)的排水口与汽水混合泵(3)的进水管连接,汽水混合泵(3)的进气口与臭氧发生器(7)的出气管连接,臭氧发生器(7)的进气口与制氧机(8)的出气管连接,汽水混合泵(3)的出水管与汽水混合罐(2)的注水口连接,汽水混合罐(2)的排水口与组合养殖单元(1)的注水管连接,循环水从组合养殖单元的排水口(18)抽出经砂滤罐过滤和加氧、加臭氧净化杀菌处理后,注回养殖池厢内,系统通过监控计算机对水质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鲁,未经张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8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