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的换挡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9332.1 | 申请日: | 200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7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赖建宏;何昭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4 | 分类号: | F16H59/04;F16H61/28;F16H63/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换挡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车辆的换挡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将变速箱中离合器的作动,以及变速毂的挡位变换的动力源整合为同一驱动马达的车辆的换挡构造。
【背景技术】
就现今具有手自排(AMT)机构的车辆而言,排挡的原理在于变速箱中的自动离合作动器控制离合器的咬合或松脱,且借由自动换挡作动器控制变速毂转动以进行换挡。而离合器及变速毂均各有一组作动器以及马达来推进,然而AMT机构中采用至少两组以上的作动器及马达,不但会在空间的配置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且设置两组的作动器及马达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而鉴于上述的缺点,有业者推出一种全地形车(ATV)的AMT系统,就节省空间及成本的前提下,采用单马达的驱动系统,以马达正反转的方式完成换挡挡位的变换以及离合器的离合,该马达是驱动棘爪及借弹簧回复到原位的方式,来连动变速毂进行换挡,及借由与棘爪连结的摇臂连动离合器凸轮来进行离合。
上述的单一马达虽然初步解决了变速箱中设置双马达所造成空间配置及成本上的问题,然而完成一次挡位的变换马达却必须有正转及反转两种不同的转向,于连续排挡时会有延误现象而产生顿挫感,且仍无法有效解决零件较多成本高,及使变速箱的空间受到局限而须大型化的问题。且摇臂借由棘爪回复弹簧的力量来连动离合器凸轮,会导致离合器凸轮的线性效果不佳,且经由摇臂的传送,亦会使得马达至离合器凸轮的累积精度变差。
再者,变速毂的被驱动是由棘爪来推动,必须借弹簧推动回复到原位后才能再次驱动,于连续排挡时,可能会因弹簧回复不及,而使得借由此种换挡系统的车辆于连续换挡上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改善以上种种缺点,为当今急待思考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换挡构造,该车辆至少具备有一变速箱,该变速箱设有齿轮组、离合器、拨叉、变速毂及马达,该马达是可借由一蜗杆来令离合器作离合的动作,并可连动使变速毂作动,借此来进行变换挡位,其主要在于:该马达借由一转子来带动一蜗杆,该蜗杆上分别设有蜗齿及凸轮,当进行变换挡位时,该马达即带动蜗杆,并借由该凸轮顶开离合器,同时借由该蜗齿来带动变速毂,借此来达成变换挡位的目的,进而使换挡构造的部品减少,有效降低换挡构造的成本且可提升设计的自由度,并可避免变速箱内部的空间因换挡构造而受到局限,或可避免因变速箱的内部空间受到局限而需大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车辆的换挡构造,借由蜗杆上的蜗齿与变速毂的蜗轮相啮合,借此可增进换挡动作的精确性及更为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的换挡构造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的换挡构造具体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的换挡构造具体实施例换挡动作示意图。
1 变速箱
2 离合器 21 齿轮
3 变速毂 31 导槽 32 蜗轮
4 齿轮组
5 马达 511 转子 551 蜗齿
6 蜗杆 61 蜗轮 62 凸轮
63 蜗齿
7 拨叉 71 导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车辆的换挡构造,该车辆于动力单元具有变速箱1,请参阅图1、2、3所示,该变速箱1内至少设有离合器2、变速毂3、齿轮组4、马达5、蜗杆6、以及拨叉7。
该离合器2是被动力单元的曲轴(图示中未绘出)所输出的动力而带动,借此该离合器2啮合齿轮组4来将动力借由传动轴8传递至车轮(图示中未绘出),进而来使车辆作前进或后退的行车动作;
变速毂3是借由端头设置的蜗轮32与蜗杆6的蜗齿63相啮合,并被蜗杆6所带动,变速毂3另借由拨叉7来与齿轮组4连结,该拨叉7的导销71是嵌设于变速毂3的导槽31内,拨叉7的另一端与齿轮组4相连结,借此当变速毂3被转动时,即可借由拨叉7来使齿轮组4与离合器2的齿轮21作相对应挡位的各种不同齿轮的啮合,进而达成变换挡位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93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