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19333.6 | 申请日: | 2008-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83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詹裕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菱生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 | 分类号: | H01L23/49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半导体 芯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特别是指一种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打线结构主要是经由一焊线连接一芯片以及一基板,以达到电性连接该芯片与该基板的目的。其中,为使特定线路上的该焊线得以承载较高的电流,其通常会增加该焊线的线径,用以达到提高该焊线承载电流量的目的。
然而,由于打线机所打出的焊线线径皆为相同线径,对于线路上不需要承载较高的电流的该焊线而言,此种方式将于打线作业中形成焊线原料的浪费,具有提高成本而不符合经济效益的缺点。
请参阅图5及图6,为解决上述问题,业者同样以二分别位于一芯片5以及一基板6的焊垫7做为一特定线路的接点,其中该等焊垫7的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焊垫面积大;此案在不增加焊线线径的前提下,以多数一般线径的焊线8取代单一大线径焊线而电性连接该二焊垫7,其同样能够达到提高特定线路的承载电流量的目的;同时,此案也能够降低浪费焊线原料的情形。
然而,由于电子产品为求体积微小化,该芯片5的顶面面积在设计上也日趋缩减;该芯片5在布线设计上受到的限制条件也会增加,例如;在芯片顶面面积相同的前提下,此案所能布设的焊垫数量相较于前述现有技术少,进而衍生该芯片5接点数量缩减的问题;换言之,此种以增加焊线数量取代增加焊线线径的方式并不能因应现今电子产品的发展。
综上所陈,现有打线结构具有上述的缺失而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其能够提高单一电性连接组的电流承载量且降低焊线原料的浪费,具有符合经济效益的特色。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包含有:一电性连接组,具有一设于该芯片的第一焊垫以及一设于该基板的第二焊垫;一第一焊线,具有一第一起始端部以及一第一终结端部分别电性连接该第一焊垫以及该第二焊垫;一第二焊线,具有一第二起始端部以及一第二终结端部,该第二起始端部堆叠于该第一起始端部顶面而电性连接该第一焊垫,该第二终结端部电性连接该第二焊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其经由堆叠形式架构该第一焊线以及该第二焊线而增加该第一焊垫以及该第二焊垫之间的焊线数目,进而能够提高单一电性连接组的电流承载量且降低焊线原料的浪费;其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符合经济效益的特色。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特点所在,兹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加工示意图,主要揭示第一焊线装设后的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加工示意图,主要揭示第二焊线装设后的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揭示第三焊线装设后的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顶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现有结构的顶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现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揭示单一焊线的结构。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芯片1 基板2
打线结构10 电性连接组20
第一焊垫22 第二焊垫24
第一焊线30 第一起始端部32
第一终结端部34 第二焊线40
第二起始端部42 第二终结端部44
第三焊线50 第三起始端部52
第三终结端部54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其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一种电性连接半导体芯片与基板的打线结构10,包含有:一电性连接组20、一第一焊线30、一第二焊线40以及一第三焊线50。
该电性连接组20具有一设于一芯片1的第一焊垫22以及一设于一基板2的第二焊垫24;其中,该芯片1设于该基板2顶面。
该第一焊线30具有一第一起始端部32以及一第一终结端部34,该第一起始端部32概呈扁平圆盘状且电性连接该第一焊垫22,该第一终结端部34直接电性连接该第二焊垫24。
该第二焊线40具有一第二起始端部42以及一第二终结端部44,该第二起始端部42概呈扁平圆盘状且堆叠于该第一起始端部32顶面而电性连接该第一焊垫22,该第二终结端部44直接电性连接该第二焊垫24;该第二焊线40位于该第一焊线30上方,该第二焊线40与该第一焊线30中段形成间距而不相互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菱生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菱生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93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