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快速骨折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19623.0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34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黄上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自立;黄上腾 |
主分类号: | A61F5/05 | 分类号: | A61F5/0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骨折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将伤者骨折的地方进行快速包扎固定的快速骨折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意外事故的发生以车祸最为常见与频繁,尤其是在高速行进下所发生的碰撞行为往往会造成身体严重的伤害,包括手脚等肢体骨折、撕裂性伤口等等。当事故发生时,救护车及车上的救护人员会先赶到现场,替伤者进行初步的止血及患部固定包扎作业,并在包扎完成后再由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实际的医疗行为。
然而,目前第一线救护单位与医院在医疗用品耗材的使用上并无明确的规范,常常是现场救护人员所使用的医疗包扎的耗材品质优于医院所使用的治疗耗材。而以往该救护人员在救护现场对伤者进行固定包扎作业时,常使用的耗材如纱布绷带、弹性绷带、固定架,及三角巾等卫生医疗用品耗材,上述救护用医疗用品耗材在以救人为先的原则下,通常是不计成本地使用较高品质的耗材,价格相对较为昂贵。
但是,当伤者固定包扎完毕并送至医院的后,由于已经包扎好的纱布、绷带、固定架,及三角巾等必须先拆解下来以利后续的治疗,不过所包扎的耗材要再拆解较不易,所以,救护现场所使用的耗材往往造成医院在拆解上的困扰,而且,上述物品容易沾染上伤者的血渍难以经由清洗、消毒而重复使用,导致耗材的回收率不佳,而大幅提高救护成本。
所述卫生医疗用品使用在对于例如撕裂性伤口以及开放性骨折等伤者,在包扎完毕后,其布质常会和伤口沾粘在一起,不只让伤者到医院后增加医护人员作拆、解,剪等动作的困扰,并减缓后续医疗作业时间,而且,所述卫生医疗用品的大小皆有一定的规格,并无法对所有的伤者一体适用,也造成第一线救护人员在卫生医疗用品携带上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扎快速且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的快速骨折固定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快速骨折固定装置,包含一个平板单元、一个包扎单元,及一个定位单元。
该平板单元包括一块第一板块,及一块与该第一板块枢接的第二板块,其中,该第一板块具有多个位于相反两面且相间隔设置的第一粘贴部,且该第二板块具有多个位于相反两面且相间隔设置的第二粘贴部,该第一粘贴部与该第二粘贴部皆为魔鬼毡材质所制成。
该包扎单元包括多个贴条,每一个贴条具有二分别设置在两端且为魔鬼毡材质所制成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是可以拆卸地粘贴固定在该第一板块的第一粘贴部与该第二板块的第二粘贴部上。
该定位单元连接该平板单元的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用于调整固定该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的枢接角度,该定位单元包括一个固接在该第一板块上的第一定位件,及一个固接在该第二板块上且与该第一定位件可以活动且固定地套接在一起的第二定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该平板单元的第一板块与该第二板块是可以调整枢接角度的设计,能够配合伤者骨头的关节弯曲,较容易供发生骨折的伤患靠抵,而且,该第一板块的第一粘贴部、该第二板块的第二粘贴部,及该包扎单元的贴合部皆为魔鬼毡材质所制成,对于伤患可以即时提供较快速且方便的包扎与拆解,缩短在救护现场对伤者的固定包扎作业,以利尽速送医救治。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快速骨折固定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一使用状态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在脚部固定包扎的态样。
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快速骨折固定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使用状态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脚部固定包扎的态样。
图5是一使用状态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在手部固定包扎的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两个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快速骨折固定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快速骨折固定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快速骨折固定装置包含一个平板单元1、一个包扎单元2,及一个定位单元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自立;黄上腾,未经陈自立;黄上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19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