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的床垫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0079.1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70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庆军;陈伟 |
主分类号: | A47C23/04 | 分类号: | A47C23/04;A47C23/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6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床垫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垫结构。
(二)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床上用品的质量与功能也受到重视,而床垫是床上用品的灵魂。目前国内的床垫研发应用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国内现有床垫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平面弹簧结构:该结构单纯用钢丝编织成塔形弹簧制成床垫弹性材料,再外包以海绵制成整块床垫,睡眠时感觉很有弹性,这种床垫为一体式弹簧结构,相邻弹簧彼此受牵制性强,从而影响产品的整体使用效果。
布袋弹簧结构:由纵向布置的弹性单元通过包装袋连接组成,相邻包装袋通过一个连接点定位(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床垫仅仅通过一个连接点定位,彼此又过于独立,互相影响度过低,也同样影响产品的整体使用效果。
另外,由于布袋弹簧结构的弹性单元连接点4位于同一直线上,与人体曲线结构不吻合,由于人在弹簧结构制成的床垫上睡眠时会出现三个较大的受力部位,即头部、臂部、足跟部,而其他的腰部和腿部略凹部位则因缺乏力的承托而处在内紧张的状态。由于其软硬度全部一致,因此人在睡眠时调整姿势时缺乏变化,整体上不能符合健康睡眠的要求。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床垫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相邻弹性单元通过两组连接点定位的床垫结构,这种弹性单元在受到人体压力时,相邻弹性单元既不会彼此独立,也不会完全受牵制,彼此之间属半牵连状态,从而有效地分散人体的身体压力,提高产品的整体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此处内容与权书内容一致)
一种新型的床垫结构,包括彼此独立的纵向布置的弹性单元,所述弹性单元上外包有包装袋,所述弹性单元分别通过各自包装袋水平相连,所述连接点沿床长度方向的连线与人体自然脊椎形态一致;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点定位,两组连接点的连线平行布置。
所述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通过胶粘连接。
头部、臂部、足跟部对应的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的胶粘度大于其他部位的包装袋的胶粘度。
所述弹性单元为下列结构之一:①筒状弹簧组合;②椰棕组合;③乳胶组合;④海绵组合;⑤记忆棉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弹性单元分别通过各自包装袋水平相连,所述连接点沿床长度方向的连线与人体自然脊椎形态一致,且,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点定位,两组连接点的连线平行布置,相邻弹性单元通过两组连接点定位,彼此牵连度适中,既有效分散了人体的身体压力,同时又满足了产品的整体使用效果;2、所述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通过胶粘连接,胶粘度根据人体结构调整,满足人体不同部位的受力需求,使用者睡眠姿势产生的压力都会得到有效分散,达到人体舒适压强,重要受力部位压强低于30mmHg,达到健康睡眠的效果;3、弹性单元的包装袋连线与人体自然脊椎形态一致,使人睡眠时体形出现自然曲线,给使用者一个安稳及舒适的睡眠环境,是一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床垫结构。床垫产生的形变与使用者身体自然脊椎形态保持一致,达到最佳睡眠效果。
(四)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弹性单元的连接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性单元的连接侧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2,一种新型的床垫结构,包括彼此独立的纵向布置的弹性单元1,所述弹性单元上外包有包装袋2,所述弹性单元分别通过各自包装袋水平相连,所述连接点沿床长度方向的连线与人体自然脊椎形态一致;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分别通过两个连接点3定位,两组连接点的连线平行布置。所述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通过胶粘连接。头部、臂部、足跟部对应的相邻弹性单元的包装袋的胶粘度大于其他部位的包装袋的胶粘度(强调的实质是胶粘度不一致,但是,具体指的是哪些部分粘度大不确定)。所述弹性单元为筒状弹簧。
实施例二:
所示弹性单元为记忆棉组合,其他同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组连接点定位,且连接点的连线与人体自然曲线吻合,使成人在床上有一种类似被爱人拥抱的感觉,给使用者一个安稳及舒适的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庆军;陈伟,未经赵庆军;陈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00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