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坯定心孔加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0300.3 | 申请日: | 2008-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3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姜晓勇;宋红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浙大精益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9/14 | 分类号: | B23H9/14;B23H7/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13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坯 定心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孔加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钢坯定心孔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钢坯定心孔的加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人工气割成孔,此种方法定心精度低,孔的光洁度低,生产效率低;二、是采用钻床方式,这种方式在加工时需要专门的工件夹紧装置,此种加工方法定心精度较好,孔的光洁度较好,但是生产率低下,工件夹紧装置较为复杂,增加维修工作量;三、采用碳棒自转,在碳棒与钢坯之间距离小于某一值时,空气被电离,引弧成功后,产生热量,使钢坯端面靠近碳棒的部分熔化,从而形成定心孔,但是这种打孔方式若想打尺寸较大的孔则必须要增加碳棒直径或者加大电源电流,能耗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原有钢坯定心孔加工装置定位精度不高、定心孔光洁度低下、生产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钢坯定心孔加工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升降机构、进给机构、偏心转机构和碳棒夹持机构;其中:
1)升降机构:包括两台螺旋升降机和升降编码器;升降编码器通过联轴器与螺旋升降机的水平出轴相连接,升降电机通过法兰与螺旋升降机连接,两台螺旋升降机通过连接轴相连,升降平台与螺旋升降机的垂直出轴固定连接,升降平台与装在导向套内的导向杆固定连接;
2)进给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进给机构底座和丝杠;丝杠安装在进给机构底座上,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相连接,与丝杠相配合的铜螺母和偏心机构底座固定连接,而偏心机构底座与导轨副固定连接;
3)偏心转机构:包括偏心机构电机、偏心机构减速器、偏心机构和偏心机构底座;偏心机构电机与偏心机构减速器输入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偏心机构减速器输出轴接偏心机构,偏心机构底座与进给机构中的铜螺母连接;
4)碳棒夹持机构:包括下电极、上电极、气缸和绝缘垫;下电极、一电缆连接板和一绝缘垫与夹持机构支架固定连接,上电极、另一电缆连接板和另一绝缘垫与气缸的推板连接,气缸与碳棒夹持机构底座固定连接,而碳棒夹持机构支架与偏心机构中的偏心距调整块固定连接,在下电极、上电极内部开有气路通道,气路通道出口接有气嘴。
所述的偏心机构包括偏心机构连接法兰、偏心机构过渡连接法兰、偏心距调整螺栓和偏心距调整块;偏心机构减速器输出轴与偏心机构连接法兰的一端面连接,偏心机构连接法兰的另一端面中嵌入偏心机构过渡连接法兰,偏心机构过渡连接法兰另一端面中嵌入偏心距调整块,偏心距调整块与碳棒夹持机构支架连接,偏心机构过渡连接法兰径向装有偏心距调整螺栓,偏心距调整螺栓顶在嵌入偏心机构过渡连接法兰内的偏心距调整块侧面,调整偏心距e。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碳棒夹持机构与偏心调整机构固定连接,而偏心调整机构与减速机输出轴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实现碳棒围绕钢坯中心线的圆周运动的同时,由进给机构带动在钢管轴向上运动。当碳棒与钢坯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值时,空气被电离,引弧成功后,产生大量热量,使钢坯端面靠近碳棒的部分熔化,从而形成定心孔。
2)提供的偏心调整机构,使得碳棒夹持机构的运动方式为平动,不会出现碳棒自转导致与碳棒相连的电缆扭转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调节偏心距离,实现小电流、小碳棒打大孔的功能,从而节约了能源消耗。
3)提供的碳棒夹持机构,采用了压缩空气进行内部冷却,降低了电极的温升,从而延长电极使用寿命。
4)提供的升降机构,根据钢坯的直径不同可以通过升降编码器计数控制碳棒的高度,无需为了钢管直径变化而设计不同规格的电极,扩大了应用范围。
5)在加工过程中配合以压缩空气吹渣,使得加工孔光洁度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偏心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电极气路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浙大精益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浙大精益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03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