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弯道障碍物预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2886.7 | 申请日: | 2008-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6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猛;梅新明;李斌;孔涛;李平生;刘清彬;张春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杜澄心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道 障碍物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道路安全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良好的视距是行车安全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但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在实际道路中有很多急弯和视距不良路段。车辆在通过这些视距不良路段时,由于人的生理感知范围有限,难以获知弯道后的障碍物信息,如抛锚车辆、拥堵排队车辆等,无法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因而容易引发追尾等交通事故。通过先进的交通事件检测技术自动识别弯道内的障碍物,并通过可变信息板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方式将障碍物信息传输到车载设备,提示驾驶员提前采取措施,是避免弯道碰撞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弯道障碍物预警系统,以解决利用车载设备和路侧设施信息交互,为驾驶员提供弯道等视距不良路段的障碍物信息提示和预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该系统由路侧和车载设施两大部分组成,路侧设施包括路侧交通事件检测装置、路侧信息处理单元、路侧专用短程通信单元以及可变信息板;路侧交通事件检测装置是视频采集装置,安装在弯道内;可变信息板为电子显示屏,可变信息板和路侧专用短程通信单元安装在弯道内的所述事件检测装置的上游;路侧交通事件检测装置与路侧信息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路侧信息处理单元与可变信息板和路侧专用短程通信单元连接;车载设施包括GPS定位模块、专用短程通信模块、车载信息处理单元、车载显示屏;其中的车载GPS定位模块与将信号进行编码解读、对比、运算、判断出车辆所在车道的实时位置的车载信息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专用短程通信模块与路侧专用短程通信单元实现无线通信连接,该专用短程通信模块通过车载信息处理单元与车载显示屏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以车载设备和路侧设施信息交互为基础,为驾驶员提供弯道等视距不良路段的障碍物信息提示和预警的系统,具有拓展驾驶员视野,减少追尾等碰撞事故的发生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在弯道设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弯道障碍物预警功能区域判断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该系统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事件自动检测、专用短程通信(DSRC)等技术为硬件基础;通过安装在路况信息发布接收装置内的专用计算机(路侧信息处理单元)的应用程序和车载计算机(车载信息处理单元)中在通用操作系统环境下,利用VC++程序语言编程的专用应用程序为软件基础。
该系统包括路侧和车载设施两大部分组成,参见图1所示。其中路侧设施包括路侧交通事件检测装置、路侧信息处理单元、路侧专用短程通信单元以及可变信息板。车载设施包括GPS定位模块、专用短程通信模块、车载信息处理单元、车载显示屏。
在视距不良、需要安装预警系统的路段正反向车道各自的上游,利用路侧的交通事件视频检测装置,来实时的获取图像信息数据,送入路侧装置中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单元,通过计算机对图像数据运算处理,利用技术成熟的图像识别软件,判断监测的路况是否有影响正常行车的情况,并利用路况信息发布接收装置,实时的将监测的情况利用可变信息板和专用短程通信装置发布出去。本系统在预警弯道设置示意参见图2,
当安装有车载专用短程通信装置的车辆在该路段行驶时,通过专用短程通信装置接收路况信息发送接收装置发出的实时路况信息,将该信息送入车载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车载GPS获得的车辆行驶位置数据与路况信息数据融合对比,进行判断,在车辆正常行驶的前方路段是否有不正常路况,如果没有,就可以照常行驶;如果有,则根据车辆的具体位置,对驾驶员发出相应的提示:利用车载装置设备---语音喇叭、指示灯光、屏幕图像等方式。当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在该路段中的实时位置有可能接近危险状态时,启动预警功能判断流程,如图3所示,对驾驶员提出告警危险的紧急提示信号,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28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