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3083.3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78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严长亮;余志;李云龙;郭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11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钢管 管端钝 边长 量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长度测量工具,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准确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专用量具。适合于油、气及矿浆等输送管管端钝边长度的测量,也可在焊缝坡口钝边长度的测量中推广使用。
背景技术
在钢管的两端,往往需要加工成倒角形式。加工倒角后,钢管端部所保留下来的钢管最小厚度需要测量。目前测量采用的量具是普通直尺或游标卡尺。
采用普通直尺测量时,将直尺刻度边紧贴钝边,并直接读数。但由于普通直尺的分度值为1mm,而相关标准要求管端钝边长度的测量需精确到0.1mm,因此普通直尺的测量精度不足。
采用普通游标卡尺测量时,手握卡尺,将卡尺的两个卡爪分别搭在钝边的上、下边沿处,从而进行读数。但是由于管端钝边的上边沿在一个斜坡面上,因此普通游标卡尺的卡爪并不能准确地搭在钝边的上边沿处,从而造成普通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不能满足要求。
总之无论采用普通直尺还是普通游标卡尺测量管端钝边长度,目前的测量精度均不能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该专用量具能够按有关标准要求准确测量被测管端钝边长度。克服普通直尺或游标卡尺在测量钝边长度时精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由主尺、副尺和铆接轴组成。主尺包括主体和前伸悬臂,主体的形状为扇形,主体的一个扇形边上有一个前伸悬臂,该前伸悬臂的上平面与所在主体的扇形边相互垂直。主体扇形面上有刻度线,刻度线垂直于前伸悬臂上平面垂直。在主体上有一个供铆接轴穿过的圆孔。刻度线的零点、圆孔的圆心和前伸悬臂的上平面在同一平面内。该圆孔的圆心到刻度线的距离为该圆孔圆心到前伸悬臂起始面的距离的10倍。主尺通过铆接轴与副尺联接。副尺包括副尺杆和后伸悬臂,副尺杆和后伸悬臂为一体,在副尺杆和后伸悬臂中间有一个供铆接轴穿过的圆孔。副尺杆的上平面与后伸悬臂的下表面和圆孔的圆心在同一平面内。
测量时,钢管的管端钝边紧贴前伸悬臂的起始面,钢管内壁紧贴前伸悬臂的上平面;转动副尺,后伸悬臂的下平面靠在管端倒角顶点上。这样,主尺、副尺之间形成一对以铆接圆孔圆心为对角顶点的相似比为10的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等于其各对应边长度之比的原理,将测得的钝边长度放大,从而实现直接测量读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能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准确地测量钢管管端钝边长度,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能简化测量步骤、节约测量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的结构组装示意图,也是测量管端钝边长度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中,1.后伸悬臂,2.管端,3.前伸悬臂,4.铆接轴,5.主体,6.副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但实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参阅图1。测量钢管的管端钝边长度的量具,由主尺、副尺和铆接轴4组成。主尺包括主体5和前伸悬臂3,主体5和前伸悬臂3的厚度为2毫米,主体5的形状为扇形。主体5的一个扇形边上有一个前伸悬臂3,该前伸悬臂3的上平面与所在主体5的扇形边相互垂直。主体5扇形面上有刻度线,刻度线垂直于前伸悬臂3上平面垂直。在主体5上有一个供铆接轴4穿过的圆孔。刻度线的零点、圆孔的圆心和前伸悬臂3的上平面在同一平面内。该圆孔的圆心到刻度线的距离为该圆孔圆心到前伸悬臂3起始面的距离的10倍。
主尺通过铆接轴4与副尺联接。
副尺包括副尺杆6和后伸悬臂1,副尺杆6和后伸悬臂1为一体,副尺杆6和后伸悬臂1的厚度为2毫米。在副尺杆6和后伸悬臂1中间有一个供铆接轴4穿过的圆孔,副尺杆6的上平面与后伸悬臂1的下表面和圆孔的圆心在同一平面内。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所述的前伸悬臂3的上平面的宽度可以为0.5毫米或更小些。
本量具的测量原理:参阅图2。首先使主尺的悬臂3上表面及悬臂3起始面分别紧贴被测管端内表面及钝边面。而后旋转副尺1,使副尺1搭在钝边上边沿处。至此,以旋转中心O点为对角顶点形成一对三角形△OA1B1与△OA2B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0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轮发电机组无线振动监测装置
- 下一篇:冷却马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