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教学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3869.5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34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孙洪伟;时晓宁;王希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萍 |
地址: | 1001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氨氮 垃圾 渗滤 短程 生物 教学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生物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高氨氮、高有机物的有机工业废水生物脱氮、去除有机物的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份非常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中高氨氮和高有机物是其重要的水质特征。此外,渗滤液呈黑褐色,强烈的刺激性以及大量的无机化合物均为渗滤液的处理带来困难。由于生物脱氮可实现真正意义的氮去除,而非“污染转嫁”,因此生物法是处理垃圾渗滤液最经济、有效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与好氧生物法相比而言,厌氧生物法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具有能耗低,污泥产量少,有机负荷高及产生可利用资源(沼气)等优势,因此可选择厌氧生物法作为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工艺。
此外,由于垃圾渗滤液氨氮含量高、水质十分复杂并且随填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早期渗滤液氨氮和COD均很高,晚期渗滤液氨氮含量增高,但COD浓度大幅度降低,导致碳氮比失调。使其与城市污水等其它废水相比有自己显著的特点。高氨氮废水的脱氮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往垃圾处理所产生的渗滤液主要依靠地下水层来净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地址构造对污染物的去除容量的有限性,渗滤液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使地表水缺氧、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使地下水质污染而丧失利用价值。同时,有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将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垃圾渗滤液作为一种高浓度、多组分、易变化的污水,其难于处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水质特点,这就决定了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可行。鉴于上述原因,建立一种适合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的污水处理方法和装置是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方法与装置,解决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难于生物处理的技术问题;并解决高浓度有机废水深度脱氮、深度去除有机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缺氧/厌氧UASB-SBR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方法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这种缺氧/厌氧UASB-SBR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渗滤液从一体化水箱通过缺氧/厌氧UASB渗滤液进水泵与回流的SBR硝化液上清液(回流体积比3∶1)通过缺氧/厌氧UASB硝化液进水泵一起被泵入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反应器内的反硝化菌和厌氧产甲烷菌充分利用进水中丰富的有机物,进行缺氧反硝化和厌氧产甲烷反应,反硝化菌利用进水中丰富的有机碳源将SBR硝化液回流水中的NO2--N还原为N2,完成氮的去除。同时上述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内产甲烷菌将有机物氧化成CH4,H2O和CO2,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2)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的出水依靠重力流向中间水箱。
(3)中间水箱内的水借助SBR进水泵的作用,进入SBR反应器,进水完成后,开启空气压缩机,空气通过气体管、气体流量计和空气扩散装置向SBR反应器的微生物提供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首先在异养菌的呼吸作用下,可深度去除水中残余有机物,同时自养硝化菌以NH4+-N为电子供体,氧气为电子受体,将NH4+-N氧化为NO2--N,实现了氨氮的去除,
(4)上述SBR反应器硝化结束时,静止沉淀30~60分钟后,启动SBR硝化液回流泵,将硝化液通过SBR硝化液回流管回流至SBR硝化液回流区,然后借助于缺氧/厌氧UASB硝化液进水泵进入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进行反硝化;
(5)上述SBR硝化液回流完成时,向反应器内投加碳源作为电子供体,使COD/NO2--N控制在3.5,启动机械搅拌装置,将混合液内的电子受体NO2--N完还原成氮气N2,从而完成了氮深度去除。
(6)上述SBR反硝化完成后,停止机械搅拌装置,使SBR反应器内的泥水混合液静止沉淀30~60分钟,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通过SBR排水阀直接排出。
这种缺氧/厌氧UASB-SBR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一体化水箱、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中间水箱、SBR反应器串联组成;
缺氧/厌氧UASB反应器设有内循环回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8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