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起动发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3898.1 | 申请日: | 2008-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21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谭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6 | 分类号: | H02K1/16;H02K1/22;H02K1/28;H02K3/04;H02K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 永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动 发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汽车的起动发电机。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的起动机和发电机通常是分开设置的。起动机为永磁直流电机且通过齿轮减速机构与发动机连接,发电机为电励磁交流发电机且通过皮带与发动机连接。这种结构存在的缺陷是:占用大量空间,难以微型化;零部件较多,可靠性降低;起动机通过齿轮连接发动机造成起动噪音大,碳刷、电磁开关耐久性低,需定期维护;以及发电机效率低、发电量小。
为了解决起动机和发电机是分开设置的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将起动机和发电机集成为一体的电动机,该电动机即作为起动机又作为发电机。由于汽车前舱容积的有限,起动发电机的体积受到限制,体积受限的传统起动发电机的最大输出扭矩通常只有15Nm,最大输出功率,通常只有1千瓦,而且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对更大输出扭矩和功率的起动发电机的需求。如果通过增大起动发电机的体积提高输出扭矩和功率,不但需要对车辆的动力系统进行改变,而且原材料使用量增加,从而增大了成本,而且受汽车本身的限制,有时增大前舱容积是无法实现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提高最大输出扭矩、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且输入电流和发热量减小既能用作起动机又能用作发电机的起动发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动发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和固定在转子上的磁钢,其中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心和定子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心的外径为129-131毫米,内径为75-77毫米,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周形成有开口的线槽,所述定子绕组嵌入所述线槽内;所述转子的外径比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径小1-1.6毫米,所述转子的内径为29-31毫米;所述定子铁心、所述转子、和所述磁钢的长度均为45-55毫米;所述磁钢的磁化方向的厚度为4-6毫米、宽度为35-37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动发电机,通过设计定子铁心、转子和磁钢的尺寸组合,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起动发电机的最大输出扭矩、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输入电流和发热量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起动发电机,能够安装在发动机自带交流发电机处,通过皮带与发动机连接。起动发电机体积、安装尺寸、挂脚位置、传动方式、减速比均和发动机自带交流发电机相同,从而不需要改变原动力系统体积,无需对原车动力系统进行改进,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动发电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动发电机的定子铁心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动发电机的转子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动发电机的绕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起动发电机。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的起动发电机包括定子,转子2和磁钢3。
如图1和4所示,定子包括定子铁心1和定子绕组4。定子铁心1的外径为129-131毫米,内径为75-77毫米,长度(图1-3中轴向方向的尺寸)为45-55毫米。定子铁心1的内周形成有开口的线槽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例如线槽11形成为梨形槽且数量为24个,定子绕组6嵌入线槽11内。
转子2位于定子铁心1内,转子2的外径比定子铁心1的内径小1-1.6毫米,转子2的内径为29-31毫米,转子2的长度与定子铁心1的长度同为45-55毫米。
磁钢3固定在转子2上,如图3所示,转子2上形成有磁钢槽21,磁钢3嵌入磁钢槽21内,从而将磁钢3安装到转子2上。磁钢3大体为长方体形状,且其磁化方向的厚度为4-6毫米、宽度为35-37毫米长度(图1-3中轴向方向的尺寸)与转子2和定子铁心1的长度均为45-55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38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