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灯光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4910.0 | 申请日: | 2008-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71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罗智玮;徐运强;朱翊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3/02;F21V5/04;F21Y101/02;F21Y10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灯光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LED)灯光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LED)作为灯光照明装置的光源已是现有技术,且应用领域已相当广泛如手电筒、台灯、车灯、车前灯及车尾灯组、路灯、或其他电子产品的辅助照明装置如照相机闪光灯、扫描照明光源装置等,其大都是使用复数个发光二极管(LED)以形成阵列而作为光源,而上述LED阵列是指将复数个LED依灯光照明装置的需要而排列成某一形态(pattern),如线条性排列、矩阵排列、同心圆形排列等,但不限制上述排列;而一发光二极管(LED)基本上包含:一基座用以承载LED晶粒并使LED晶粒外接电源、在导电后发光的一或数个LED晶粒、及一层或多层由透光性树脂材料成型的罩盖式透镜体(coverl ens),一般通称为LED的第一透镜,用以包覆在上述基座与LED晶粒的外部而封装成一LED组件(LED assembly,在本实用新型中简称LED),使用时,LED芯片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再投射向外。
在LED的应用上,不同用途的灯光照明装置各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及条件,如手电筒一般要求平行光束且投射较远,台灯及车尾灯组一般要求在一定的距离及面积内照明度足够且均匀(但不刺眼),车前灯一般要求投射一定的距离及面积且照明度足够,路灯要求在一段距离内照明度足够且灯光投射范围最好能涵盖一长宽比约3∶1的矩形区域(路灯约间隔30公尺设立且高度约6~20公尺),而为使LED灯光或数个LED所形成的LED阵列的灯光能符合上述不同用途的灯光照明装置的需求,在使用LED为光源时,各LED除了在封装结构上已具有基本的第一透镜外,在LED的前方处(即LED灯光投射方向的前方)一般都再配置一第二透镜,以提升LED灯光的使用效率,即增加有效照明度(照明单位:1ux=1m/m2)及降低过程损耗,或调整LED灯光的照射面积及其照明度均匀性;而因光线穿过任何介质时均会产生过程损耗,如被介质吸收或被界面(两介质之间)反射,相对会降低有效照明度,进而影响其使用效率,因此,上述第二透镜一般是利用光学玻璃或光学塑胶材料制成以降低过程损耗,并可由精密模造成型工艺或塑胶射出成型工艺,但不限制于此,以在第二透镜上作出所想要的光学面以提升第二透镜的光学效率;但光学玻璃或光学塑胶材料材料成本相对提高,不适合制作具有大体积的光学元件,且当光学元件的体积越大或光学面越多时,制作其精密模具成型工艺或塑胶射出成型工艺所须使用的模具及其工装就相对困难,不利于产量化。
又在目前利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的应用技术中,如应用于手电筒、台灯、车灯、车前灯及车尾灯组、路灯等灯光照明装置,因发光二极管(LED)及相关的电路配件(如用以承置LED的电路板)必须具有防水功能以避免损坏,因此大部分在LED及其第二透镜的外围会另再设置一灯罩(外罩)以达成防水保护效果;然而,由于所述灯罩(外罩)的体积一般较大,如常见的户外路灯的灯罩(外罩),因此若直接利用光学玻璃或光学塑胶材料制成所述灯罩(外罩),则不但不符合经济原则及节能减碳需求,且加工有相当的困难度而难以有效控管;而若以一般玻璃或塑胶材料制成所述灯罩(外罩),则LED灯光至少须经过第二透镜及灯罩(外罩)的后才再向外投射,此时其过程损耗相对增加(一般玻璃或塑胶材料的光耗损约8~15%),有效照明度即相对降低,严重影响所述灯光照明装置的使用效率。
由上可知,在以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的应用技术中,发展一种过程损耗小、有效照明度高、制造及组装容易且成本低的灯光照明装置,确实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光照明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创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49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