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箱形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在审
申请号: | 200820125837.9 | 申请日: | 2008-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19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顺;单炜;柳俊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俊哲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E04C2/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1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箱形钢竹 组合 楼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作为建筑楼板的箱形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建筑楼板形式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它们具有自重大、工期长、安装和运输费劲等缺点。笨重的楼板结构在已往的大地震中曾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
竹材和木材均具有自重轻、强度大的优点,非常适合于结构材料;钢材的强度高、刚度大、加工方便,是理想的建筑结构材料。若将两者有机地进行组合,能够用较少的材料用量获得作为建筑楼板所需的承载力和刚度,则楼盖系统的重量大大减轻,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保障生命安全的性能,同时成本降低。
现代木结构中的楼盖系统一般采用按小间距设置的规格材上面铺设定向刨花板;传统的钢木组合楼板结构一般采用薄壁型钢做楼面梁,上铺定向刨花板的做法。以上楼盖系统的现场作业量大,材料消耗多,造价较高。
钢材、竹材以及木材均是比较理想的建筑结构材料,并且各自具有不同方面的受力性能特点,寻求两种材料之间更加合理的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性能优势,将能够促进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组合楼板具有受力性能优良、自重轻、工业化水平高、施工快捷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所述组合楼板包括竹或木质人造板、型钢、粘合剂、竹或木板条、螺钉或铆钉、膨胀珍珠岩颗粒。所述两张竹或木质人造板之间沿纵向平行放置若干根型钢,型钢与竹或木质人造板界面用粘合剂粘接,并可按一定的间距钉入螺钉或铆钉。根据需要,所述型钢侧面粘贴与其同高同长的所述竹或木板条,与竹或木质人造板之间用螺钉固定。组合楼板四周的上、下竹或木质人造板之间立有与所述型钢同高的所述竹或木板条,并用螺钉固定。
所述木质人造板为胶合板、或胶合木板、定向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各种木质结构用人造板中的一种;所述竹质人造板为竹编胶合板、或竹帘胶合板、竹席竹帘胶合板、竹材层压板、竹材胶合板、竹材碎料板、竹材复合板、重组竹、展平竹等各种竹材人造板中的一种。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述型钢为冷弯、冷轧或热轧而成,包括矩形钢管、C型钢、U型钢,型钢的壁厚为0.5mm~5.0mm。所述型钢与竹或木质人造板同长或短20~60mm,一块组合楼板中可放置1根、2根或多根粘贴有竹或木板条的所述型钢,其间距为0.2m~1.2m。型钢沿纵向平行地放置,在其宽度方向均匀、对称地布置。
根据需要,组合楼板的空腔中可填充膨胀珍珠岩颗粒等保温、隔热、吸声材料。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材料用量少、承载力高、刚度大。本实用新型所述箱形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中的型钢与竹或木质人造板之间具有很好的组合效应,能够以较少的材料用量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及刚度。型钢侧面粘贴有竹或木板条时,型钢壁厚可以很小,与传统的钢木组合楼板相比,用钢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2)自重轻。现有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自重均较大,箱形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的自重远小于上述楼板,能够减轻地震时的危险性,并降低基础造价。
(3)施工速度快。箱形钢竹或钢木组合楼板完全是工厂化生产,现场拼装施工,现场作业量大大减少,工业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去掉竹或木板后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竹或木质人造板;2、型钢;3、粘合剂;4、型钢侧面的竹或木板条;5、立于楼板四周的竹或木板条;6、螺钉或铆钉;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俊哲,未经柳俊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58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开插板煤阀
- 下一篇:液晶滤光屏悬挂机构和设有这种机构的液晶滤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