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整体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6245.9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22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陈育锋;黄志祥;杨滨滨;卢华军;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32 | 分类号: | F24F1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5280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室内 室外 整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安装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方便地将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组装成一体或拆分为二体的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整体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机型基本上都是要么为纯粹的整体式,要么为纯粹的分体式,没有可实现“可分可整”(可当作整体式结构使用也可当作分体式结构来安装)的结构形式。
一般的整体式机型就是把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所有配件放到一个结构内,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当客户需要把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开装配时,一般都要重新研发分体式机型。
一般的分体式机型就是把室内机和室外机分开装配成两个单独的结构,无法组装成一个整体,或者能组装成一个整体但很不美观。所以当客户需要整体式的结构时,一般也都要重新研发整体式结构。
当重新研发结构,把整体式改为分体式或者把分体式改为整体式,一般都要有电器、性能等一大批相关人员的配合,周期比较长,效率比较低,研发成本相当高。
所以研发“可分可整”的新型结构形式,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方便地将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组装成一体或拆分为二体的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整体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整体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包括底座组件和固定连接板并设置于该室内机与室外机上,其中在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底部对应位置分别设有底座组件,该底座组件横向伸出该室内机和室外机两侧并具有第一连接部,在所述室内机或室外机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固定连接板,该固定连接板两端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第一连接部彼此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室内机和在所述室外机上设置的底座组件分别为二个平行的条形底脚,各条形底脚中空并具有二个外翻的翻边,各条形底脚通过该翻边固定连接于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板两侧具有外翻的加强筋,该加强筋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连接板及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侧板设有安装孔,该固定连接板通过所述安装孔装于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螺栓连接部,分别具有用于穿设螺栓的连接孔。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孔其中之一为开口孔。
在所述固定连接板之间还可开设维修口,在该维修口上装有维修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采用这种安装结构,既可以通过底座组件和固定连接板将室内机和室外机组装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机使用,也可以拆开作为分体机使用,其组合拆装比较方便。此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机型的通用性,整体式和分体式的结合,使机型类别减少,改变以前机型杂多的状况,方便普通生产者和消费者识别。
2.整体式和分体式的结合,在结构方面的研发成本减半。
3.提高生产效率,跟常规整体式相比,此机型室内机和室外机的零部件可分两条生产线各自组装,最后组装在一起,生产率至少提高百分30以上。
4.方便运输、库存,它结构紧凑,充分利用空间,节约运输库存成本。
5.方便售后安装和维修,当作为整体式或者分体式时候都很容易安装,室内和室外维修也很方便,都有维修面板可打开。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将室外机与室内机安装在一起的整体空调正面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条形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1中固定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图中
1 室外机 2 室内机
3 条形底脚 4 固定连接板
5 维修面板 6 螺栓
31 第一连接部 32 翻边
33 连接孔 41 第二连接部
42 加强筋 43 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62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