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红外燃气灶头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6750.3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0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沈成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成义 |
主分类号: | F23D14/12 | 分类号: | F23D14/12;F23D14/14;F23D14/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5北京市宣武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红外 燃气 灶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头,尤其涉及一种燃烧时能够产生红外线的燃气灶头。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燃烧板长期燃烧,会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发生碎裂。尤其是在急冷急热时,这种碎裂的几率更大。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燃烧板容易发生腐蚀和粉化,使用寿命比较短。另外,现有技术中的灶头在燃烧时能够大量的吸收热量,同时,要将吸收的热量进行散热。从而造成了热量的大量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损耗低、安全耐用的纳米红外燃气灶头。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纳米红外燃气灶头,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通的燃气混合腔和位于所述混合腔顶部的红外燃烧板,所述燃烧板的表面上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纳米红外燃气灶头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混合腔的表面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
所述燃烧板上密布有多个燃气孔。
所述燃气孔的深度远大于所述燃气孔的直径,以致使燃气在所述燃气孔内及表面燃烧。
所述燃烧板的顶部成形有多圈环形凸环。
所述混合腔的底部成形有依据流体力学原理而成的流道。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纳米红外燃气灶头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实用新型在燃烧板的表面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纳米材料涂层在燃烧板热胀冷缩过程中能产生热应力,使辐射燃烧板不易碎裂,除了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外,还有承受急冷急热性能,燃烧板在高温下经久耐用,不会被腐蚀和发生粉化;其次,进气管和混合腔的表面也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在燃烧时能够增加了活性分子,使传热更快,大大降低了自身吸热和散热,减少了传统灶头的导热环节,降低了热量的大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右视图。
图5是图1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一种纳米红外燃气灶头的实施例,包括进气管1、与所述进气管1相通的燃气混合腔2和位于所述混合腔2顶部的红外燃烧板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燃烧板3的表面上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4。纳米材料涂层4在燃烧板3热涨冷缩过程中能产生热应力,使红外辐射燃烧板不易碎裂,它除了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外,还有承受急冷急热性能。燃烧板在1200度高温下,经久耐用,不会被被腐蚀和发生粉化。普通燃气灶头燃烧板一般采用普通钢铁材料,热能传递慢。而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板中添加堇青石等特殊材料,燃烧板在燃烧基础上产生红外线,红外线辐射又增添了更多热能,温度高达1100度,在高温作用下使燃气燃烧的能量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更有效地使被加热物体吸收,减少了热能损失。
参见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1和所述混合腔2的表面涂覆一层纳米材料涂层5。普通燃气灶头一般采用铸铁技术,导热性能差,不安全也不耐用。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特殊的纳米结构合金,即特殊的合金材料结构。表面覆盖有一层纳米材料涂层5,在燃烧时能增加了活性分子,使传热更快,大大降低了自身吸热和散热、减少了传统铸铁炉芯炉盘的导热环节,降低了热量的大量损耗,结构科学合理,安全耐用。
参见图1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板3上密布有多个燃气孔31。普通燃气灶头燃烧板火孔也就十多个,容易造成火焰燃烧不充分,未被烧尽的热能白白浪费了。而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板的燃气孔31多达几千个,使燃气能均匀的分布在整个燃烧板3的表面,有足够的空气让其燃烧均匀,叠加燃烧,减少热能损失。
参见图1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燃气孔31的深度远大于所述燃气孔31的直径,以致使燃气在所述燃气孔31内及表面燃烧。即构成了循环封闭式燃烧。普通燃气灶头为直喷式火焰燃烧,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气体没有燃烧完就挥发和浪费了,同时由于燃烧不充分,容易造成室内污染,熏黑锅底;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封闭式燃烧,燃烧在燃气孔31内及表面进行,能充分燃烧,不浪费燃气,另外燃气孔31表面火焰很短,可达到完全无焰燃烧状态,没有游离碳析出,这也是不黑锅的原因。
参见图1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燃烧板3的顶部成形有多圈环形凸环32。这种结构能够保证火焰燃烧更加充分,也更加稳定。
参见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2的底部成形有依据流体力学原理而成的流道21。普通燃气灶头在燃烧前,由于设计简单,燃气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使燃烧没有进发力,热能不集中;而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中采用航空流体力学理论,采用空气预混燃烧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燃烧器的结构,形成一个预混空间,燃气在燃烧前先与足够的空气完全混合,使燃烧的火焰形成火柱,不向外扩散,燃烧越集中对空气的吸力越大,并且进发力就越大,热能就更集中,大大提高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成义,未经沈成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6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