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油封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7535.5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8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冯荣旗;吴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447 | 分类号: | F16J15/447;F04D29/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316上海市南***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的是一种锅炉给水泵的油封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新型油封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迅猛发展,火力发电厂不断向大容量、高效能的机组方向发展。在火力发电厂中锅炉给水泵是最重要的辅机设备,机组要求高效率地、连续不断地运行,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电厂维护人员的重视。我国早期150MW及以上机组配套生产的锅炉给水泵的油封设计(如图1所示),往给水泵轴承配置的油封一般都采用挡油环1和抛油环3设计。抛油环通过紧定螺钉2固定在主轴上,与转子一同转动。在运行时,大部分润滑油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回到轴承室内。抛油环外围配有固定在轴承座上的挡油环,挡油环与抛油环之间设有迷宫槽和回油孔4,极少量的漏油可以通过回油孔重新回到轴承室中。
这种类似结构的油封普遍采用在配套生产的150MW~300MW机组锅炉给水泵中,从用户实际的使用和反馈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泄漏量大
由于给水泵运行工况点的转速普遍较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轴承室内的润滑油极易沿轴向间隙从端面处甩出。而在泵组启、停的状况下,由于泵转速较低离心力不足,润滑油又有一定的设计压力(0.07~0.15Mpa),在此情况下,同样会造成润滑油的泄漏。
2、回油孔易堵塞
回油孔堵塞是轴承室漏油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回油孔堵塞,造成少量的漏油无法通过回油孔及时返回轴承室从而外漏。
3、主轴易磨损
从结构上来看,抛油环通过紧定螺钉固定,在安装和拆除油封时,拆装不当极易刮伤主轴表面,给日常维护和检修增加困难带来不便。
4、使用寿命较短
因动静部分有接触可能,所以这种型式的油封一般使用寿命在3000~4000小时左右,在丧失密封功能后常常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换。
综上所述,我国早期150MW及以上机组配套生产的锅炉给水泵因油封设计结构简单,密封性相对较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生漏油现象的问题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了厂区生产环境的污染和润滑油的浪费。因此,替代原有的油封结构,使用一种新型式的油封取而代之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已有锅炉给水泵的油封结构设计存在的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泄漏量大、回油孔易堵塞、主轴易磨损和使用寿命短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密封性能好、避免主轴磨损且使用寿命长的一种新型油封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油封结构,包括动环和静环;所述动环是由转动环和转动套组成,所述转动套安装于轴上,并与轴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O形圈,所述转动环和转动套通过圆柱销相互连接并同步转动,所述静环安装在动环上,并与动环之间设置有错列阶梯型迷宫密封。
所述转动环与静环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O形圈。
所述错列阶梯型迷宫密封结构为若干直角构成的弯道,有利于降低流体的压头,从而起到缓堵作用,更好地防止轴承室内的润滑油流失。
所述静环设置有第三O形圈,三道O形圈密封则彻底断绝了润滑油泄漏的通道。
所述油封采用整体式结构,使整个油封仅靠O形圈与主轴配合安装,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主轴被磨损。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因采用在国产化600MW机组给水泵的过程中,将原有的油封结构改换成整体式油封,这类油封采用非接触,无磨损迷宫密封结构,整个油封仅靠O形圈与主轴配合安装,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主轴被磨损的情况,这也大大地增加了油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日常维护量同时又确保了电力生产的安全和稳定,三道O形圈密封则彻底断绝了润滑油泄漏的通道。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原设计油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油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75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