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及其组合体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7849.5 | 申请日: | 2008-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8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池山捷彦;青木功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日保施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结构 及其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用于吸收冲击的装置大多是在做成所需形状的外形的壳体中充填塑料泡沫材料来实现的,例如,汽车的保险杠,它是在树脂制的保险杠外壳中充填塑料泡沫材料而构成的,其缓冲性能主要是由塑料泡沫材料实现的,由于由塑料泡沫材料实现的缓冲性能已没有改进的余地,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保险杠的缓冲性能,则只能对保险杠外壳作进一步改进。另外,若改进保险杠的结构来取代塑料泡沫材料则可以实现一种新式的保险杠。工程车辆的追撞冲击吸收装置、道路隔离带、以及电线杆、信号杆的冲撞缓冲体等也与上述汽车保险杠一样具有改进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吸收冲击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
为了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一金属板体,是在该金属板体上分布有多个使板体的局部向一侧突起变形而成的突起部,这些突起部相互之间隔有间隔而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多个突起部均匀布置在上述金属板体,并且为相同的突起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是在金属板体的横向上设置多行、在纵向上设置多列而布置在上述金属板体上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是在金属板体的横向上设置多行、在纵向上设置多列而布置在上述金属板体上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或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为圆锥台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或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为圆锥台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四技术方案中任何一技术方案所述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是通过冲压加工或滚压加工上述金属板体而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四技术方案中任何一技术方案所述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的基础上,上述突起部是通过冲压加工或滚压加工上述金属板体而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四技术方案中任何一技术方案所述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的基础上,该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由铝、铝合金或钢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组合体,是重叠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九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并将该多个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相互连接起来而成的,
在该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组合体由两块上述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构成时,上述多个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重叠方式是使该两块上述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之间以突起部的顶面对突起部的顶面的方式进行叠合,
在该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组合体由两块以上的上述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构成时,先将其中的两相邻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以突起部的顶面对突起部的顶面的方式叠合在一起,再将第三个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的与设有突起部的一面相反的一面即底面叠合在上述已叠合到一起的两个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之一的底面上,然后,再以突起部的顶面对突起部的顶面的方式在上述另一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上叠合第四个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这样交替地进行突起部的顶面对突起部的顶面、底面对底面地依次叠合上述两块以上的上述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
在上述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相互接触的部分对相邻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之间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连接由焊接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连接由铆接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九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其用于汽车的前后保险杠、或乘用车的缓冲车架、侧面缓冲车架、或工程车辆的追撞缓冲装置、或中央隔离带、电线杆或信号灯杆防护缓冲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九技术方案的M型冲击吸收结构体,在受到冲击时,通过将上述突起部压扁而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因此,不用对其复合泡沫塑料之类的缓冲材料就可以获得缓冲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日保施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日保施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7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