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节能水蒸汽助燃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28375.6 | 申请日: | 2008-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92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徐洪文;李根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洪文;李根钧 |
主分类号: | F24D3/04 | 分类号: | F24D3/04;F24D3/08;F24D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8300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水蒸汽 助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炉具,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水蒸汽助燃炉,属于国际专利分类F23L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燃气炉具,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热效率低,大量浪费能源;2)燃烧不充分,污染环境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充分提高燃烧效率、节能减排的高效节能水蒸汽助燃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节能水蒸汽助燃炉,它包括由输送管道从下部连接的水箱和汽水分离器,水箱与汽/水分离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有红外线炉头、其外部环围的上部护罩及下部集热水套,护罩的内壁圆周安装有多角型的蒸汽发生器,红外线炉头连接燃气阀;汽水分离器向外连接的输送管道中装有蒸汽助燃阀,蒸汽助燃阀通过燃汽阀连动连杆连接至燃气阀。
将水箱与汽/水分离器连接的上部蒸汽回收管道与汽/水分离器相接的一段上装有蒸汽限压阀。由水箱下部向外连接的排水管道中装有微型排水泵。水箱与汽/水分离器的后部通过热水回收管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高效节能水蒸汽助燃炉,增加了燃烧值,可充分提高燃烧效率,提高燃烧温度,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A-A剖面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B-B剖面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水箱,2、集热水套,3、红外线炉头,4、多角型蒸汽发生器,5、汽/水分离器,6、输送管道,7、蒸汽助燃阀,8、燃/汽阀连动连杆,9、燃气阀,10、排水管道,11、微型排水泵,12、蒸汽限压阀,13、蒸汽回收管道,14、护罩,15、热水回收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上述的图1—图4,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及各向结构。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在燃气具燃烧的同时,对水管内的水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汽,水蒸汽通过燃气燃烧时的高温(1000℃)进行分解,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在加热到480℃左右就可以燃烧并增加热能。而氧气又可以助燃,使燃气能够得到充分燃烧并提高燃烧温度,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的。
图1、图2中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由水箱1,集热水套2、红外线炉头3、多角型蒸汽发生器4、汽/水分离器5、输送管道6、蒸汽助燃阀7、燃/汽阀连动连杆8、燃气阀9、排水管道10、微型排水泵11、蒸汽限压阀12、蒸汽回收管道13、护罩14、热水回收管道15等部件组成。水箱1与汽/水分离器5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有红外线炉头3、其外部环围的上部护罩14及下部集热水套2,护罩14的内壁圆周安装有蒸汽发生器4,红外线炉头3连接燃气阀9;汽水分离器5向外连接的输送管道6中装有蒸汽助燃阀7,蒸汽助燃阀7通过燃汽阀连动连杆8连接至燃气阀9。水箱1与汽/水分离器5连接的上部蒸汽回收管道13与汽/水分离器5相接的一段上装有蒸汽限压阀12。水箱1下部向外连接的排水管道10中装有微型排水泵11。水箱1与汽/水分离器5的后部通过热水回收管道15相连接。
图3显示了当自来水充满水箱1后,水通过管道进入集热水套2,进入多角型蒸汽发生器4管内,开启燃气阀8并将燃气点燃,同时对蒸汽发生器4的水管进行高温加热,使管内的水沸腾,连续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蒸汽发生器另一端出口管道进入汽/水分离器5进行汽水分离;热水回收管道15将汽/水分离器内的热水回收至水箱1内。
图4中显示了经分离后的蒸汽通过输送管道6,经蒸汽助燃阀7进入助燃喷口与燃气在炉体混合室内进行三气混合,形成猛烈火焰。多余的蒸汽经蒸汽限压阀12、回收管道13,排放至水箱1内。炉体底部的排水管道10可对残留的水液通过微型排水泵11排回至水箱1内。
高温蒸汽经多角型蒸汽发生器4的出口端进入汽/水分离器5内后,可通过汽/水分离器5设置的三层不同孔径、不同方向的多孔格板进行分离,得到更为细小的蒸汽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洪文;李根钧,未经徐洪文;李根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83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