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0007.5 | 申请日: | 2008-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78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邵建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00 | 分类号: | B60G3/00;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车辆 扭力 结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扭力杆结合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沙滩车或是多功能车、全地形车(即所谓的小型车辆),是用车体框架来支撑油箱与座垫,引擎则是设在车体框架内部,并且位于座垫及/或油箱的下方,而后轮一般是有两个,被引擎驱动动力轴、皮带或链条所带动而旋转,而该二后轮是借由悬吊机构的设计而与车体框架产生可震荡性地相连接,以使通过各种地形或沙滩时,该二后轮能够随着地形状况不同而向上或向下摇摆。
上述设计理念可参阅图1,美国第6,837,330号专利所揭露的小型车辆,其车体框架1亦配置有一悬吊机构11,该悬吊机构11是具有四根悬吊臂111,分为左右两侧以分别连设于两侧车轮(图中省略未示)的轮毂12上,另外该悬吊机构11还具有两只分别连接至两侧下方悬吊臂111上的避震器112,借以吸收车轮随着地形上下摇摆所产生的震动。
而为了避免该四悬吊臂111通过崎岖不平的地形时产生两侧受力不均的状况,一般便会安装一根分别将两侧下方悬吊臂111连接在一起的扭力杆13,借由该扭力杆13的设计,而使受力均匀分布。
然而如图中所示,该扭力杆13是穿伸过该车体框架1(扭力杆13于穿伸部分是以虚线表示),所以若要将该扭力杆13拆卸或组立时,便需要闪躲同样位于该车体框架1内侧的避震器112、碟刹片15、传动轴16等物件;况且,该扭力杆13是位于避震器112的前方,对于作业员的活动空间明显构成妨碍,因此,造成该扭力杆13的组装或维修作业显得相当不便。
再者,该扭力杆13从车体框架1内部穿伸过去,同时也会影响到该车体框架1内部空间的安排运用,也就是说,该扭力杆13将该车体框架1内部空间予以分割、占据,已使其无法再挪作其他物体的容置用途,降低了空间运用上的效率。
有鉴于上述扭力杆13从车体框架1内部穿伸过去时,容易产生拆卸或组立的作业不便性,以及降低空间运用效率的缺点,因此,需要如何加以改善解决,便成为摩托车制造业相关业者所欲努力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具有组装拆卸方便、空间运用效率较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该小型车辆包括一界定出一容置空间的车架单元、一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用以输出引擎动力的传动轴,及两个分别被该传动轴所独立驱动的后轮单元,该扭力杆结合装置则包含二分别与该二后轮单元对应搭配的悬吊单元,及一连接该二悬吊单元的扭力杆单元,其中,每一悬吊单元是用来连设于该车架单元与相对应的后轮单元之间,该扭力杆单元则具有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上的侧杆部,及一连接该二侧杆部的桥接杆部,且每一侧杆部是向后延伸至该车架单元后方且位于悬吊单元与车架单元之间,该桥接杆部则位于该车架单元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借由该扭力杆单元的侧杆部是向后延伸至该车架单元后方外侧,所以可供该桥接杆部绕过该车架单元,而固定于该车架单元后方,因此,该扭力杆单元整体结构都是处于该车架单元的外侧,在组装拆卸时无需闪躲位于该车架单元内部的各项构件,具有较佳的作业效率,而且该容置空间便能挪作其他物体的容置用途,可借此提高该容置空间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局部后视图,说明美国第6,837,330号专利所揭露小型车辆的各部构件相对位置;
图2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的较佳实施例;
图3是一局部顶视图,以另一视角辅助说明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及
图4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扭力杆单元的结构设计。
2 小型车辆 31 悬吊单元
21 车架单元 311 上悬臂
210 容置空间 312 下悬臂
211 下侧管 313 避震器
212 后侧管 32 扭力杆单元
213 上侧管 321 侧杆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00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电电动车
- 下一篇:一种电气设备引线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