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收折功能的自行车固定架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0539.9 | 申请日: | 200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97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9/10 | 分类号: | B60R9/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收折 功能 自行车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收折功能的自行车固定架,尤指一种适用搭载于一般车辆的自行车固定架。
背景技术
随着国人逐渐重视休闲生活,自行车的主要功用也逐渐由一般通勤交通工具转变为休闲娱乐及健身的用途。但是往往使用者需要更远距离骑乘时,如至郊外、或风景名胜等地,仍需车辆载运至目的地再进行骑乘。惟一般车辆并无充分空间可运载自行车,因此便发展出车载的自行车固定架。
再者,一般现有已知的自行车固定架采以锁附或焊接方式直接固接于车体上,因此当无载运自行车需求时,倘若欲拆卸绝非短时间内可完成,耗时费工。另外,由于各车种的车辆宽度不一,一般现有的自行车固定架并无法通用于各车种,仅能单一车架适用单一车种。据此,当使用者拥有多部不同车辆时,则势必须针对各车型购置专用的自行车固定架,如此将造成使用者的困扰。又,一般现有自行车固定架多搭置于车辆后部,因此大多会限制后行李箱门,导致无法正常开启使用,实增加使用者相当大的困扰。
由此可知,如何达成一种可轻松装载及拆卸、于不使用时又可收折不占用空间、又更可适用于不同车体宽度的不同车型、而且完全可不阻碍后行李箱门或后车厢门的开启的具收折功能的自行车固定架,实在是产业上的一种迫切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收折功能的自行车固定架,其可轻松装载及拆卸、于不使用时又可收折不占用空间、又更可适用于不同车体宽度的不同车型、而且完全可不阻碍后行李箱门或后车厢门的开启。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收折功能的自行车固定架,包括:一收折架、二平行套管、至少一固定件、二第一L弯管、二第二L弯管以及二固定套筒。其中,收折架包括有二侧管。而二平行套管是分别对应位于收折架的二侧管下方,且二平行套管分别包括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活动铰链。其中活动铰链连接于其第一端与收折架之间,而收折架通过二平行套管的活动铰链以相对于二平行套管旋转收折。
再者,至少一固定件是以选择式地将收折架固定或不固定在在二平行套管上,但远离活动铰链位置处。而二第一L弯管则分别包括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二第一L弯管的第一端分别同轴枢接于二平行套管的第二端。又,二第二L弯管是分别包括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扣合装置。而二第二L弯管的第一端分别同轴枢接于二第一L弯管的第二端。其中,扣合装置是组设于该第二L弯管的第二端。
另外,二固定套筒是分别固设于一车底板,二固定套筒分别包括有一扣合部。其中,二第二L弯管的扣合装置是可拆式地耦合于二固定套筒的扣合部。因此,本实用新型能轻松拆卸、装载,又能简易收折不占空间,更可适用不同车型的车体宽度,以及毫不阻碍后车厢门、或后行李箱门的开启。
其中,本实用新型每一平行套管的的活动铰链可包括有一铰接片及一枢销,而铰接片是组设于收折架上,并于铰接片上开设有一枢孔,又枢销穿设于枢孔。其中活动铰链是通过枢销枢设于其对应的平行套管的第一端。据此,本实用新型由此活动铰链可使收折架整体翻转,而翻转后完全不阻碍后车厢门、或后行李箱门的开启。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每一第二L弯管的扣合装置可包括有:一壳体、一旋转扣件以及一滑块。其中壳体内可另设有一枢轴及一滑槽。旋转扣件是枢设于枢轴上,而旋转扣件凸设有一扣合勾及一挡止块,其扣合勾能选择式地扣合住或脱离其对应固定套筒的扣合部。此外,滑块可滑设于壳体的滑槽内,并选择式地趋近或远离旋转扣件。滑块凸设有一挡止件,而挡止件对应挡止住旋转扣件的挡止块,可使其不再旋转。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扣合装置可还包括有一扭簧,其是连结于壳体、与旋转扣件之间,用以提供一旋转预力促使旋转扣件朝向扣合勾远离其对应固定套筒的扣合部方向旋转。再者,又可还包括有至少一压缩弹簧,而至少一压缩弹簧连结于滑块、与壳体之间,其用以提供一弹性预力促使滑块朝向趋近旋转扣件的方向移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扣合部可为一扣合柱,其中扣合柱的截面可以是圆形、几何多边形、或其它等效形状,其主要可卡固于扣合装置内。此外,二第二L弯管可分别另组设有一扳手开关,其扳手开关系通过一拉紧线连接至扣合装置的滑块,用以将滑块拉离开而远离旋转扣件,进而使挡止件脱离挡止块俾释放旋转扣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05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煤车堵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汽车前侧方向盲区前视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