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助听手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0914.X | 申请日: | 2008-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05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怀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怀玺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H04M1/2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2000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助听手机涉及到现代无线通讯工具中的手机。在现有手机款式和功能的基础上由耳塞机作为手机的听筒,扩大了手机的适应群体和受话时的环境及提高了受话的效果。
背景技术:
手机的问市及使用,给人类在无线通讯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人类在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上近在咫尺。目前,手机的功能在不断的增加,在音量和音质方面,部份品牌的手机有高音量的双喇叭立体声及外接耳机的功能,提高了手机的接听效果,但是,就音量和音质的提高,使受话方在公众场合接听通话时易被他人听到通话的内容和对他人造成干扰,在声音复杂的环境中,音量再高也会降低接听的效果。个别品牌的手机虽具有高的音量,但它的体积相对的比其它手机的体积大一些,给出行时的携带代来了不便。在老年群体中,人体的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特别是人到七十岁左右,听力逐年的减退,同时在行动上也逐年迟缓,在接听电话时因听力和环境的影响,往往听不清对方所说的内容而延长了通话的时间,现今的老年人大部分属于孤独的群体,在接听电话时往往出于心切,但由于行动的迟缓,在行动中极易出现磕拌碰撞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手机在接听通话时给不同群体的使用者在公众场合和声音复杂的环境中造成的接听不便及收听广播和音乐时对他人造成的干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助听手机,便于使用者在公众场合和声音复杂的环境中既能清析的听到对方的声音,同时不会被他人听到通话的内容及因个别手机的体积大和外接耳机的不便及携带和接听的不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1、除手机的听筒外,不改变现有手机的款式,元件和线路的设置及功能。
2、单只耳塞机替代手机的听筒,将现有手机的听筒去除,耳塞机的螺旋形伸缩导线同现有手机通往听筒的线路相联接,耳塞机及螺旋形伸缩导线内置于机体内而成为一个整体,在一般情况下,耳塞机作为手机的听筒进行通话,在公众场合和声音复杂的环境中接听通话时将耳塞机从机体内拨出塞入耳孔接听,通话完毕后将耳塞机插入机体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耳塞机替代现有手机的听筒后,提高了手机接听时的便利和接听的效果,更适用于不同群体的使用者和接听时的环境,同时不因高音量对他人造成干扰和被他人听到通话的内容。
2、使手机的携带更加方便及节约资源和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翻盖手机翻开后的正视图。
图中1是手机上盖中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上盖中的显示屏。
图中3是手机的按键盘(底盖)。
图中4是手机的话筒(麦克风)。
图2是图1的右侧视图及上盖的剖视图。
图中1是手机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剖视后的上盖。
图中3是未剖视的手机底盖。
图中4是螺旋形伸缩导线。
图3是直板手机的正视图。
图中1是手机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的显示屏。
图中3是手机的按键盘。
图中4是手机的话筒(麦克风)。
图4是图3的俯视图中耳塞机部位的剖视图。
图中1是手机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的机体。
图中3是螺旋形伸缩导线。
图5是推盖手机上盖推开后的正视图。
图中1是手机上盖中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上盖中的显示屏。
图中3是手机上盖的按键。
图中4是手机的按键盘(底盖)。
图中5是手机上盖中的话筒(麦克风)。
图6是图5的俯视图中耳塞机部位的剖视图。
图中1是手机上盖中的耳塞机(听筒)。
图中2是手机的机体。
图中3是螺旋形伸缩导线。
图7是图5的左侧视图。
图中1是上盖。
图中2是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耳塞机(听筒)设置在翻盖手机上盖中央的上方部位。
在图2中,耳塞机(1)、螺旋形伸缩导线(4)均装入手机上盖(2)内,同上盖(2)成为一个整体。螺旋形伸缩导线(4)的上端同耳塞机(1)联接,螺旋形伸缩导线(4)的下端同原手机通往听筒的线路联接。耳塞机(1)、螺旋形伸缩导线(4)均装入手机的上盖内,同上盖成为一个整体。
在图5中,耳塞机(1)设置在推盖手机上盖的左侧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怀玺,未经张怀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09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