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气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1224.6 | 申请日: | 200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59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饶秋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饶秋金 |
主分类号: | F25B5/02 | 分类号: | F25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气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冷气循环系统的改良,主要藉由让冷媒分子变小,使加快冷媒潜热交换速度,进而达到加速冷房效果、改善冷凝单元的排热效率,以及节能的功效。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冷气循环系统主要是靠着冷媒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冷媒在高压气态时容易散热冷却为液态,及在低压液态时容易吸热蒸发为气态的相态变化特性,在冷气系统中不断的循环;又,冷媒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会排放大量的液化潜热,产生暖房效果,由液态变气态,称为蒸发,会吸收大量的蒸发潜热,进而产生冷房效果。
因此,既有习用冷气循环系统的组成架构多如图1所示,由一储液单元10、一压缩单元20、一冷凝单元30、蒸发单元40及连接于上述各单元之间的管路50所构成,使冷媒得以在压缩单元20及冷凝单元30的作用下使其由气态变为液态,并且当液态冷媒通过蒸发单元40时,即由液态变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蒸发潜热进而产生冷房效果。
因此,在整个冷气循环系统当中,冷媒潜热交换速度将直接反应在其相态的转变,以及冷房的表现效果;然而,传统冷气循环系统的冷媒在经由冷凝单元30进入蒸发单元40的过程处于自高压进入低压的状态,也是冷媒由液态变气态的必要过程,其冷媒分子较大的状态下,在蒸发单元40所产生的潜热交换速度亦会相对趋缓,其所能够产生的冷房效果当然较为有限。
同样的,冷媒在后续冷凝单元30的潜热交换速度亦会相对趋缓,其将直接影响冷凝单元的排热效率,致使整体冷气循环系统必须要耗费较多的电能运转,才得以达到其所设定的冷房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藉由让冷媒分子变小,使加快冷媒潜热交换速度,进而达到加速冷房效果、改善冷凝单元的排热效率,以及节能的功效。
为达上揭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冷气循环系统基本上同样由一储液单元、一压缩单元及冷凝单元、至少一蒸发单元及连接于上述各单元之间的管路所构成;其中,该连接于蒸发单元与冷凝单元之间的管路处设有至少一震荡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主要透过震荡单元的作用令冷媒的分子变小,而可加快冷媒潜热交换速度,达到加速冷房效果、改善冷凝单元的排热效率,以及节能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冷气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冷气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震荡器的外观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冷气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冷气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震荡器的配置状态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 储液单元 20 压缩单元
30 冷凝单元 40 蒸发单元
50 管路 60 震荡单元
70 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气循环系统基本上同样由一储液单元10、一压缩单元20及冷凝单元30、至少一蒸发单40元、连接于上述各单元之间的若干管路50,以及至少一震荡单元60所构成;其中:
储液单元10供容置冷媒;压缩单元20及冷凝单元30用以使冷媒由液态变为气态;蒸发单元40,用以使冷媒由液态变气态的同时吸收大量的蒸发潜热进而产生冷房效果;至于,该震荡单元60设于连接于蒸发单元40与冷凝单元30之间的管路50处,主要用以使冷媒的分子变小,而可加快冷媒潜热交换速度,达到加速冷房效果、改善冷凝单元的排热效率,以及节能的功效。
于实施时,震荡单元60可以由如图3所示的每分钟可产生29万次震荡作用的高分子放射器所构成,并且可以如图4所示,在冷媒由冷凝单元30进入蒸发单元40所通过的管路50处设有复数个震荡单元60,使能够持续对冷媒产生震荡作用,以有效将冷媒分子变小;在上述图2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整个冷气循环系统具有一个蒸发单元40,亦即坊间俗称"一对一"的冷气循环系统;因此,蒸发单元40与冷凝单元30由单一管路50连接,并且进一步在该单一管路50处设有控制冷媒进入蒸发单元40的阀门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饶秋金,未经饶秋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1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冰箱的传热装置
- 下一篇:燃气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