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输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2514.2 | 申请日: | 2008-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88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勇 |
主分类号: | F04B53/08 | 分类号: | F04B53/08;F04B53/16;F04B53/18;F04B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208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输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油泵,特别是一种具有冷却润滑内部机件的车用电磁输油泵。
背景技术
为了克服现有机械式输油泵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安装、维护、修理不方便,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较低的问题,以电磁力驱动活塞运动的电磁泵已被广泛应用,根据对线圈供电电源的不同,有交流电磁泵、直流脉冲电磁泵。
200520047032.3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体积小,安装、维护,修理方便且工作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高的电磁输油泵。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带有轴向输油孔2的电磁泵体1,固定安装在电磁泵体1上与输油孔2的两端连接的进油管3和出油管4;所述输油孔2内从进油管3端依次设有弹簧5,能往复运动的活动单向阀6,以及固定于出油管4套孔内的固定单向阀7。
其工作过程如下:电磁泵体1通以50Hz的交变电流,产生一个交变的电磁场,并与弹簧5驱动活动单向阀6在输油孔2中往复运动,当活动单向阀6向进口接套3方向运动,活动单向阀6压向从进口接套3流入输油孔2中的油,活动单向阀6的阀芯602受压开启,油流入活动单向阀6和固定单向阀7之间形成的空腔;当活动单向阀6向出口单向阀7方向运动时,压向活动单向阀6和固定单向阀7之间空腔内的油,活动单向阀6的阀芯受压闭合,固定单向阀7的阀芯受压开启,这时,具有一定行程压力的油经出口接套4流出为设备供油。如此不断往复,可以实现为设备不断供油。若线圈设计为通直流脉冲电流的则为直流脉冲电磁泵。
然而,现有的这种电磁泵,油从进油管进入,经输油孔,从出油管排出,油泵内部的部件得不到润滑和冷却,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油泵内的部件,特别是励磁线圈发热损坏,导致油泵寿命短。如何提供一种能冷却励磁线圈和润滑内部机件,而不破坏励磁线圈绝缘的电磁输油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内部机件能得到润滑,励磁线圈得到冷却的电磁输油泵。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输油泵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磁输油泵,包括:由外壳、设于外壳中心的轴向油泵管、设于油泵管进油端的固定单向阀、设于油泵管内的具有单向阀的活动泵芯、设于泵芯和固定单向阀之间的弹簧及设于外壳和油泵管之间的励磁线圈所构成的泵体,连通泵体的进、出油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壳为由内筒和外筒所构成的具有夹层油道的圆筒,所述内筒底部中心设有进入夹层油道的进油孔;
一盖板连接所述内外筒夹层油道的端面、于所述夹层油道位置的盖板上设有出油孔;
所述进油管连通所述油泵管进油端的固定单向阀,所述出油管连通所述盖板上的出油孔。
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技术内容。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设有一具有中心孔的圆筒形骨架,所述励磁线圈绕设于所述骨架上,所述油泵管滑设于所述骨架的中心孔内,所述励磁线圈的外侧紧贴外壳内筒壁。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筒中心向下延设一立管,所述外壳中心的油泵管的下端面通过密封垫圈设于所述立管的上口,所述内筒底部的进油孔均布于立管的下端周侧。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励磁线圈骨架与所述中心油泵管之间设有小密封圈;所述励磁线圈骨架与外壳之间设有大密封圈,所述盖板上设有一压紧所述大、小密封圈的压板,所述压板对应盖板上出油孔位置设有相同形状的通孔。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的出油孔及相应的压板上的通孔为沿圆周分布的弧形长孔。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设有一分流罩,所述分流罩具有同心设置的相互隔离的圆形内管和圆形外管,所述连通泵体的进油管与所述圆形内管连通;所述连通泵体的出油管与所述圆形外管连通;所述分流罩的外管壁上均布有多个轴向通孔,所述分流罩用螺钉穿过所述轴向通孔密封固定于所述压板上,且所述圆形内管与所述外壳中心的油泵管套接,所述压板上的对应盖板上出油孔的通孔位于所述分流罩的圆形内外管之间。
所述的电磁输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罩与所述压板的接触面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勇,未经刘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5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风循环茶叶杀青理条机
- 下一篇:鲜鱼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