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膜片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2614.5 | 申请日: | 2008-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34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沛颀;姚伯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迎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膜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膜片,特别指一种应用于一液晶显示器中的光学膜片。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为LCD)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一般包含冷阴极灯管、导光板、集光器与各种光学膜(如增亮膜片/聚光膜片/棱镜片、扩散膜片、复合功能型光学膜片)等部分,其中,尤以光学膜对背光膜组的效率扮演相当重要的关键角色。
如图1所示,传统一聚光片1包含一基板11以及多个依序邻接并列在该基板11的一表面上的棱柱条12。其中,任两相邻棱柱条12的相交接处形成一近直角状的尖角形波谷13。主要是,利用棱柱条12的表面能折射光线及其内部能使光线产生全反反射,以达到将光线集中在特定视角内的聚光效果。
然而,当光线由下往上地穿透过该聚光片1时,每一棱柱条12的平滑表面只能在一维方向产生折射光线,目前发现此种设计方式容易局限光线射出的角度,整体对显示器而言,将导致产生缩小观看者的可视角度的缺点。另外,由于此类聚光片1的任两相邻棱柱条12的相交接处所形成近直角状的尖角形波谷13,会构呈一条长直的波谷共线,此种设计不但容易造成迭纹现象(moire),也会产生辉度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增加可视角度,且辉度及雾度特性表现均衡的光学膜片。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包含一块基板以及一层增亮结构层,该基板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以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该增亮结构层具有多条依序邻接并列在该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棱柱条,任两相邻棱柱条的相交接处形成一个弧凹形波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任一波谷的曲率半径介于0.5微米~5微米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具有一个柱本体以及多个掺埋设置在该柱本体内部中的微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还包含一层设置在该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扩散结构层,该扩散结构层具有多个颗粒以及一个用以将该多个颗粒固着在该基板的第二表面上的固着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扩散结构层的表面粗糙度介于0.05微米~1.5微米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呈直向延伸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呈弯曲延伸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的顶端呈尖角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的顶端呈弯弧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的顶端呈尖角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学膜片,该增亮结构层的每一棱柱条的顶端呈弯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任两相邻棱柱条的相交接处形成一个弧凹形波谷的结构设计,能让整体于雾度与辉度等特性上皆有良好的表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侧视图,说明传统一聚光片的结构;
图2是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的一第一优选实施例,其任两棱柱条的相交接处形成一弧凹形波谷;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每一棱柱条呈直向延伸状;
图4是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的一第二优选实施例,其每一棱柱条掺埋有多个微粒;
图5是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的一第三优选实施例,其一扩散结构层设置在一基板的一第二表面上;
图6是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的一第四优选实施例,其每一棱柱条的顶端呈弯弧状;
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的一第五优选实施例,其每一棱柱条呈弯曲延伸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2的一第一优选实施例,能应用于一显示器(图中未示)中,并包含一基板21以及一增亮结构层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迎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迎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