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内增压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2724.1 | 申请日: | 200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91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靳北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靳北彪 |
主分类号: | F02B37/04 | 分类号: | F02B37/04;F02C6/12;F02B33/02;F02B3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增压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
背景技术
现广泛应用的涡轮增压系统是将复数个气缸的排气道汇总后再去推动排气涡轮,而且排气涡轮是设在离排气门室较远的排气道上。这种设置导致了发动机排气的脉冲动能无法利用,也导致了排气背压过大影响排气顺畅度。发动机气缸排气进入尾声时,如果排气门室内排气背压大就会导致排气不彻底,影响发动机的增压及燃烧效果,影响发动机的功率。为更有效的利用发动机排气的脉冲动能,并使发动机气缸排气尾声阶段的气门室内压力大幅下降,提高发动机的增压燃烧效果,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低排放性,需要发明一种效率高、排气尾声背压小的增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室内增压发动机,能够有效利用发动机排气的脉冲动能,改善发动机的增压燃烧效果,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低排放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发动机、排气门室、排气涡轮、排气道、动力涡轮和进气道,在每个所述排气门室内分别设有所述排气涡轮,复数个所述排气涡轮的转动轴相连并与所述动力涡轮的转动轴相连。
复数个所述排气涡轮的转动轴经联轴器相互联接。
所述排气涡轮设在所述发动机气缸盖内。
所述排气涡轮设在所述气缸盖排气端口处。
所述动力涡轮直接设在所述进气道内作进气涡轮使用。
所述动力涡轮设为液泵涡轮,所述液泵涡轮经液体推动液压马达动力件,所述液压马达动力件设为涡轮或柱塞式,所述液压马达动力件与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联接。
所述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与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的动力输入轴联接,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设为往复式压缩机或罗茨风机,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的空气入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联接,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的空气出口与所述进气道联接。
所述排气涡轮设在所述气门室内,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排气脉冲动力。所述排气涡轮与所述排气门所形成的空间容积越小越好,但由于工艺要求,所述排气涡轮可设在气缸盖内或气缸盖排气端口处,但与排气门所形成的空间容积不应超过所处气缸容积的四分之一。由于复数个排气涡轮同轴联接设置,当某一个气缸排气接近尾声时,此气缸的排气涡轮由于被其它排气涡轮的带动仍要继续高速旋转,因此此排气涡轮将转变功能成为动力涡轮向外泵送废气,在气门室内形成低压或负压,吸引本气缸内的废气排向排气道,进而达到改善增压燃烧效果,提高发动机功率和低排放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增压效率高、涡轮增压响应快。
2.排气尾声背压小,废气排放彻底,可提高发动机效率和低排放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编号
1.发动机 2.排气门室 3.排气涡轮 4.排气道
5.动力涡轮 55.液泵涡轮 56.液压马达动力件
6.进气道 9.联轴器 10.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
11.动力输出轴 20.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 65.空气入口
66.空气出口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1所示的室内增压发动机:在每个所述排气门室2内分别设有所述排气涡轮3,复数个所述排气涡轮3的转动轴相连并与所述动力涡轮5的转动轴相连。
如图2所示的室内增压发动机:所述动力涡轮5直接设在所述进气道6内作进气涡轮使用。
如图3所示的室内增压发动机:所述动力涡轮5设为液泵涡轮55,所述液泵涡轮55经液体推动液压马达动力件56,所述液压马达动力件56设为涡轮或柱塞式,所述液压马达动力件56与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10联接。
如图4所示的室内增压发动机:所述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10与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20的动力输入轴11联接,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20设为往复式压缩机或罗茨风机,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20的空气入口65与所述发动机1的进气系统联接,所述空气非离心加压装置20的空气出口66与所述进气道6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靳北彪,未经靳北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7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垂直轴风力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石油钻机应急提升及自动送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