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卷绕式锂电池的电芯及卷绕式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3097.3 | 申请日: | 200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98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韩磊;周先凯;姚佳;涂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4/64;H01M2/26;H01M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常 虹 |
地址: | 201611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锂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锂电池的电芯,以及具有该电芯的卷绕式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因其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自放电小等突出特点,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特别是手机、电子行业。针对锂电池的结构、性能和制造工艺也进行了不断改进。随着锂电池应用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也逐渐将锂电池用于提供动力。目前,锂电池的结构主要有叠片式和卷绕式。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卷绕式锂电池。
目前卷绕式锂电池的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隔膜、正极耳和负极耳。极耳的类型包括将正、负极耳分别焊接在正、负极片上形成的异体极耳和由极片延伸得到的与极片一体的极耳。由于异体极耳不便于卷绕并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内阻,与极片形成一体的极耳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CN2909544Y号专利《一种卷绕型锂电池电芯结构》公开了一种一体极耳,但这种极耳是将电芯卷绕好以后通过冲切加工得到的,并且电芯采用传统的卷绕方法得到位于电芯的同一侧的正、负极耳。由于正、负极耳位于电芯的同一侧,在电芯卷绕好以后冲切出极耳就需要分别冲切正、负极片,这不仅导致电池的装配难度增加,也存在正、负极耳直接接触造成短路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冲切极片得到的极耳会导致极耳的宽度小于正、负极片的宽度,也就减小了极耳的电流导通面积,电池的散热性能和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较差。
此外,由于车辆用动力电池需要串联或并联以提供足够的动力,这就需要电池良好的放电性能及其之间便于连接。目前大多数卷绕式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都位于电池的同侧,造成了电池之间串、并联的连接不便,为后续的汽车电路整体装配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一体极耳卷绕以后极耳位于同侧造成后续加工、装配操作复杂以及极耳冲切后电池散热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卷绕式锂电池的电芯,该电芯包括依次叠置并卷绕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正极耳,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负极耳,其中,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形成于所述电芯的上下两面且位于所述电芯的两侧。
所述极耳形成在所述电芯的两侧,不存在正、负极耳直接接触的问题,也不需要后续的类似冲切的其它机械加工。便于电池之间的联接并便于装配在适当的场合。而且,所述电芯具有与极片的材料、宽度和厚度相同的极耳,相对增大了电流导通面积,改善了高倍率放电性能。
所述电芯的制备方法简单,成品率高,而且所述极耳的定位准确,得到的所述电芯的正、负极耳位置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使用情况改变相对位置。
为解决现有的卷绕式锂电池正、负极耳位于电池同侧导致的装配复杂以及高倍率放电性能差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卷绕式锂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芯、非水电解液和电池壳体,该电芯包括依次叠置并卷绕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正极耳,所述负极片的卷绕末端一体形成负极耳,所述电芯密封在所述电池壳体内,其中,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形成于所述电芯的上下两面且位于所述电芯的两侧,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连接到所述电池壳体两端的盖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卷绕式锂电池具有与极片一体的极耳,且所述极耳位于电池的两侧,因此装配好的电池两极也位于电池的两侧,从而方便电池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进而便于在使用场合安装,尤其简化了作为汽车动力电池的装配。所述极耳与极片的材质、宽度和厚度相同,也就是得到了相对较大的电流导通面积,改善了卷绕式锂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和散热性能,使所述卷绕式锂电池更适用于动力电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具有形成在电池两侧的极耳,使电池的装配简单,并避免了正、负极直接接触引起短路的危险,而且制造成品率高,外型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芯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卷绕首端的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通过高倍率放电测试得到的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放电容量与倍率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30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线槽
- 下一篇:低压电器过载保护智能调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