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固螺栓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3237.7 | 申请日: | 2008-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55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39/284 | 分类号: | F16B39/284;F16B3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固螺栓的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使螺接单元达到快速、稳固的锁接功效的锁固螺栓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习用的服务器、柜子、框架等所需器物通常都会设置具有滑轨与滑槽的机箱、抽屉、承板等机箱单元,可利用机箱单元所设滑轨与滑槽的配合,进行拉出与滑入的动作,供使用者置放、拿取、收容或进行相关对象的处理;而该滑轨与滑槽间大多会设有挡板,用以限制滑轨于滑槽中进行滑行移动的动作,可防止滑轨与滑槽产生脱落的情形发生。
虽然一般现有习用的滑轨与滑槽可利用挡板防止相互脱落的情形发生,但是由于该滑轨与滑槽之间并无定位件的设置,因此当滑轨于滑动时,通常都无止挡的动作,导致该机箱单元仅能配合滑轨进行完全滑出或滑入的动作,而无法于滑轨滑出至预定位置处(如滑出一半)进行定位,且当发生地震、摇晃、滑轨损坏、或设置位置的地面略为倾斜时,常会造成滑轨自行滑出的情形,导致该机箱单元无法稳定收容于所需器物中。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挡板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挡板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锁固螺栓的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挡板,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挡板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锁固螺栓的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耳片固接于所需器物的机箱单元上,且在机箱单元滑入器物后,利用螺接单元进行相关的限位,而使螺接单元达到快速、稳固的锁接功效,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锁固螺栓的结构,其包括有:一耳片,至少包含有一具有穿孔的横板、及一垂直设置于横板端缘的直板;以及一螺接单元,与耳片结合,其至少包含有一设置于横板所设穿孔中的套筒、一穿设于套筒中的螺丝及一设置于螺丝与套筒间的弹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其中所述的耳片的直板上设有多个固定孔。
前述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其中所述的套筒的底缘环设有一与穿孔结合的组接部。
前述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其中所述的套筒的顶缘环设有一凹槽,可使该弹性组件的一端顶掣于螺丝内面,而另一端限位于该凹槽中。
前述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其中所述的螺丝至少具有一旋钮、一由旋钮端面垂直延伸的杆体、一设置于杆体一端的螺纹部、及一设置于杆体与螺纹部间并在套筒内缘抵靠的垫片。
前述的锁固螺栓的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组件的一端顶掣于螺丝内面,而另一端顶掣于横板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固螺栓的结构,包含一具有横板及直板的耳片,该横板上设有一穿孔;以及一与耳片结合的螺接单元,其至少包含有一设置于横板所设穿孔中的套筒、一穿设于套筒中的螺丝及一设置于螺丝与套筒间的弹性组件。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锁固螺栓的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改善现有习用的挡板存在的种种缺点,可使耳片固接于所需器物的机箱单元上,且在机箱单元滑入器物后,利用螺接单元进行相关的限位,而使螺接单元达到快速、稳固的锁接功效,进而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技术更进步、更实用、更符合使用者所需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32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