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7374.8 | 申请日: | 2008-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89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沈群华;龚利芬;沈宇杰;龚方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群华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54江苏省常熟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采用 光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用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尤其是一种横截面为扇形的光纤带。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979-1998《光纤带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中,推荐了光纤带的两种结构:边缘粘结型和整体包覆型。整体包覆型光纤带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由若干根光导纤维2和粘结材料1构成的,光导纤维2位于粘结材料1中,粘结材料1整体包覆光导纤维2,相邻的光导纤维2之间由粘结材料1隔开,粘结材料为一个整体结构,该种光纤带横截面呈近似长方形结构,粘结材料1采用本色的固化树脂。
现有包含多根光纤带的光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于中心仅有一根保护管的光缆,常常采用多根光纤带层叠的方式来实现;
2、对于具有多根层绞式保护管的光缆,常常采用单管中多根光纤带层叠、多管绞合的方式来实现;
3、对于具有多个矩形骨架槽的光缆,常常采用在单个骨架槽中层叠多根光纤带的方式来实现。
由于整体包覆型光纤带结构稳定,通用性强,因此被广泛使用,几乎已经掩盖了边缘粘结型的光纤带。
然而,由于目前采用的整体包覆型光纤带采用本色的固化树脂,因此,对于上述三种需要层叠光纤带的光缆来说,在使用光纤带以前,首先要对光纤带进行标识,通常用的方法是在光纤带表面印刷标识可相互区分的文字或符号,这种方式增加了光纤带生产的成本,加长了光纤带交货的周期;而且,对于6芯及以下芯数较少的光纤带,由于其宽度较窄,因此目前无法克服清晰印标的目的。
另外,由于目前的整体包覆型光纤带横截面为近似矩形,而且矩形的长宽之比随着光纤带中芯数的增加而增大,2芯光纤带的比例为1.75,24芯光纤带的比例为17;因此光纤带置于上述三种光缆的保护管或骨架槽时,需要相当大外径的保护管或相当宽的骨架槽,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光缆的成本,影响了光纤带光缆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光纤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纤带及采用该光纤带的光缆。本实用新型中的光纤带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光纤带,它主要是由若干根光导纤维和粘结材料构成的,光导纤维位于粘结材料中,粘结材料整体包覆光导纤维,相邻的光导纤维之间由粘结材料隔开,粘结材料为一个整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光纤带的横截面呈扇形或缺顶角的扇形,所述光导纤维通过相互平行地沿形成扇形顶角的两边的方向纵向延伸。
上述所述的光纤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导纤维,其数量为2~24根,优选2根、4根、6根、8根、10根、12根、18根和24根;所述的光导纤维,其横截面为圆形且其直径为240μm~265μm;任意2根光导纤维的中心距离最小值为该两根光导纤维直径之和的一半加上20μm;所述的光导纤维上的任一点到由扇形顶角的边所形成的任一平面的垂直距离的最小值为20μm;所述的光导纤维上的任一点到由扇形的弧103所形成的曲面的最小距离为20μm;所述的扇形的顶角,其范围为15°~180°,优选范围为17.5°±2.5°、27.5°±2.5°、33.5°±2.5°、42.5°±2.5°、55°±5°、68°±6°、80°±8°、100°±20°、160°±20°。
当然,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粘结材料是本色的或有颜色的热固化树脂或者是本色的或有颜色的紫外固化树脂的一种,优选本色的或有颜色的紫外固化树脂。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上述光纤带的光缆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光纤带的光缆,其特征在于它至少由:所述的光纤带、带有若干骨架槽3的骨架4、位于骨架4中心且与骨架4一体成型的加强件5、位于加强件5外的金属或非金属保护层6及位于保护层6外部的护套层7组成;所述的光纤带嵌入在对应的骨架槽3中;所述的骨架槽3的横截面为扇形或缺顶角的扇形;所述的骨架槽3中可放置至少一根光纤带。
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光纤带的光缆,其特征在于它至少由:若干根所述的光纤带、位于所述的光纤带外的金属或非金属保护管9、对称地分布于保护管横截面中心点两侧,且位于保护管外侧的一对加强件5、以及将上述所有元件包围住的护套层7组成;所述的光纤带至少为2根;从光缆的横截面来看,所述的光纤带的顶角与所述保护管9的中心重合,光纤带之间间隔角度相等且各光纤带沿比保护管9略小的圆周方向呈均匀分布,所述光纤带的圆弧部分与保护管9之内壁之间有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群华,未经沈群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73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中频电炉的串联逆变电路
- 下一篇:智能型防火漏电监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