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间隔环的镜头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8833.4 | 申请日: | 2008-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62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松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王小青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间隔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间隔环的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某些镜头,例如车用镜头,均包括多枚镜片。镜片与镜片之间的距离过大时,一般都会采用间隔环来控制镜片之间的距离。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带有间隔环的镜头的剖视图。参照图1,该镜头1包括镜室11,其设有中心孔12。中心孔12包括直径依次变小的三个孔段13、14、15,其中第一孔段13的直径最大,用于安装第一镜片16;第二孔段14的直径小于第一孔段13,用于安装第二镜片17。第三孔段15的直径小于第二孔段14,从而在这两个孔段之间形成台阶面20,使第二镜片17的一侧抵靠于台阶面20上。
由于第一镜片16和第二镜片17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采用了间隔环18来控制两者之间的距离。该间隔环18设置在第一孔段13中,通常由金属制成,其外部为圆柱形,且带有供光线通过的中心孔19。间隔环18的第一端面压付于第二镜片17的边缘;第二端面抵置于第一镜片16的边缘。
组装时,先将第二镜片17设置于第二孔段14,之后将间隔环18组入第一孔段13,使间隔环18的第一端面压付于第二镜片17的边缘;再组入第一镜片16,使其抵靠于间隔环18的第二端面上。
这种镜头的缺陷在于,需在第二镜片17上压付金属间隔环18,并在间隔环18上压付第一镜片16,使得第二镜片17需要承受金属间隔环18与第一镜片16的重量以及组入时的作用力,因此第二镜片17与间隔环18接触处容易破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带有间隔环的镜头中、镜片容易因受压而破碎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间隔环的镜头,避免镜片受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带有间隔环的镜头,包括:
镜室,带有中心孔;
第一镜片,设置在所述镜室的中心孔内;
第二镜片,设置在所述镜室的中心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镜片相互间隔;以及
间隔环,设有中心孔,且抵置在所述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
其中,所述间隔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镜室的中心孔内设置有对应的内螺纹,所述间隔环的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从而固定在所述镜室的中心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间隔环的镜头中,所述镜室的中心孔包括不同直径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且所述第一镜片和间隔环设置于所述第一孔段内,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孔段内。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间隔环的镜头中,所述镜室的内螺纹的大径小于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间隔环的镜头中,所述镜室的内螺纹的大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带有间隔环的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利用间隔环镜室之间的螺牙作为缓冲,以减少对第二镜片的作用力,避免第二镜片破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带有间隔环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带有间隔环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镜室的剖视图,其中设有一镜片;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间隔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100包括镜室101,该镜室101大致呈圆筒状,且设有中心孔102。该中心孔102依次包括不同直径的四个孔段102a、102b、102c、以及102d。其中第一孔段102a用于放置第一镜片103。第二孔段102b用于放置第二镜片104,且其直径小于第一孔段102a,从而形成第一台阶面105。第二孔段102b通过第三孔段102c与第四孔段102d相通。其中第三孔段102c的直径小于第二孔段102b,从而形成第二台阶面106。光线可依次经过第一至第四孔段102a-102d。
如图2所示,第一镜片103设置在第一孔段102a中,包括第一表面103a、第二表面103b、以及外周面103c,其外周面103c与第一孔段102a的周壁相配合。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03a为凸面;第二表面103b包括中间的凹面部分和位于其外周的平面部分。第二表面103b也可以整体为凸面,或者包括中间的凸面部分和位于其外周的平面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88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