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瓣膜支架用的瓣膜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40022.8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75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田昆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涛;田昆玲 |
主分类号: | A61F2/02 | 分类号: | A61F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振安创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祁纯阳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瓣膜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对肺部疾病、胆管、血液主动脉瓣及阻挡异向流通的人体管腔的单向流通瓣膜支架用的瓣膜。
背景技术:
随着介入性治疗手段技术的成熟,对肺部疾病、胆管、血液主动脉瓣及阻挡异向流通的人体管腔采用了置入瓣膜支架的治疗方法,该支架腔体内设置一片状的瓣膜片,并在瓣膜片上开有开口,以使其实现单向开通,但已有瓣膜的抗压及抗返流能力很差,常出现需单向开通时而开通不畅,需单向关闭时又关闭不严,封闭效果差,导致出现返流情况,造成介入治疗失败,并且不能控制单向开通时的流量,使用寿命很短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公开一种具有人体心脏瓣膜的特性且抗压及抗返流能力强,可控制单向流量,单向开闭效果好且更可靠耐用的瓣膜。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瓣膜上设有开口1,关键是瓣膜由内瓣膜2和外瓣膜3重叠构成,瓣膜有环状侧壁4。
所述的内外瓣膜2、3的开口1相通。
所述的内外瓣膜2、3的开口1相互错位设置。
所述的内外瓣膜2、3的开口1部分相通,部分相互错位。
所述的内外瓣膜2、3的壁厚相等或不相等。
所述的内外瓣膜2、3的开口1为一字形、或为三角形、或为十字形、或为米字形,上述开口1分别形成二至八个可弯曲的弹片5,弹片5的厚度从圆周边缘向圆心隆起位置逐渐减小。
所述的内瓣膜2和外瓣膜3均由环状侧壁4一端一体连接向圆心位置隆起的凸出面构成,凸出面可为圆锥或球冠状,内瓣膜2的外径与外瓣膜3的内径相等或外瓣膜3的外径与内瓣膜2的内径相等;或内瓣膜2的环状侧壁4与圆锥体相交处设有一圆柱段6,圆锥体的直径大于圆柱段6的直径且小于环状侧壁4直径。
所述的内瓣膜2凸出面的直径小于环状侧壁4的直径且置于环状侧壁4内,凸出面与环状侧壁4之间有一间距7。
所述的内瓣膜2和外瓣膜3均由环状侧壁4和一圆柱体一体构成,环状侧壁4的直径大于圆柱体的直径,开口1所形成的每一弹片5均有一曲面凹陷部,或上述弹片5还设有一垂直于开口1的缝隙9。
所述的内瓣膜2和外瓣膜3均为一向圆心隆起的片状物,开口1自瓣膜边缘延伸至接近圆心位置,弹片5的厚度从圆心隆起位置向圆周边缘逐渐减小,内外瓣膜2、3由一支杆8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利用内、外瓣膜的相互结合搭配,对液体或气体具有更强的抗压及抗返流能力,单向开闭更可靠,特别适用于肺部疾病、胆管、血液主动脉瓣及阻挡异向流通的人体管腔,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瓣膜2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外瓣膜3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和图2的右视图(开口1为三角形)。
图4为图1和图2的右视图(开口1为十字形)。
图5为图1和图2的右视图(开口1为米字形)。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内瓣膜2与外瓣膜3结合为一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开口1为三角形且相互交错)。
图8为图6的右视图(开口1为十字形且相互交错)。
图9为图6的右视图(开口1为米字形且相互交错)。
图10为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1为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2为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3为第五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4为第六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5为第七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示图。
图16为第八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右视图。
图19为第九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右视图。
图22为第十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右视图。
图25为第十一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右视图。
图28为第十二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的右视图。
图31为第十三实施例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的右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涛;田昆玲,未经王涛;田昆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