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毫米波波导网络功分合成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0402.1 | 申请日: | 200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62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崔玉波;施正平;李俊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雷电微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28 | 分类号: | G02B6/28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 田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毫米波 波导 网络 分合 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功分合成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毫米波波导网络功分合成器。
背景技术
在电磁波微波理论中,空间波导馈电原理已经比较成熟。随着工作频率的升高,波导尺寸越小,波导的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对波导的传输特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频段越高,加工难度越大,成本越高,实现的风险也随之成倍增加,当工作频率达到极高频的毫米波频段时,波导的加工制作以趋近于现有加工技术的极限。受加工技术的制约,应用于AESA相控阵H面实现波导功分合成网络的技术,目前尚未有实例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毫米波波导网络功分合成器,采用一种新型简单的网络结构,在AESA相控阵中实现毫米波功率在H面的合成或分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毫米波波导网络功分合成器,由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组成,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内表面上均设有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网状凹槽,且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内表面相互贴合后通过网状凹槽对接形成一个波导功分合成网络。
所述波导功分合成网络包括一阶网络、二阶网络、三阶网络和四阶网络,一阶网络和四阶网络分别设置于波导盖板与波导底座内表面的两端,而二阶网络和三阶网络设置于一阶网络与四阶网络之间,且一阶网络、二阶网络、三阶网络和四阶网络逐级顺序连接。
所述一阶网络包含八条相互平行的波导信道,二阶网络包含四条相互平行的波导信道,三阶网络包含两条波导信道,四阶网络包含一条波导信道,一阶网络与二阶网络、二阶网络与三阶网络、三阶网络与和四阶网络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波导信道二合一方式逐级顺序连接。
所述二合一方式为组成波导功分合成网络中前一阶网络的波导信道,顺序两两组合,末端相连,然后再分别与后一阶网络的各条波导信道顺序连接。
所述波导信道由对称设置于波导盖板与波导底座内表面的两个网状凹槽对接组合构成。
所述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均由航空铝材制作而成。
所述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表面镀金。
所述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之间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二合一方式具体指:组成一阶网络的八条波导信道中顺序相邻的两条波导信道两两组合,合成为四条波导信道,依此方式,四条信道又合成为二条信道,最终实现将八条信道合成为一路。
本实用新型中,波导盖板内部结构与波导底座完全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网络阶数、波导信道数目皆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从而形成适合自己需要的多合一波导功分合成网络,实现波导信道多合一功能。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一阶网络、四阶网络均可既作为输入端,也可作为输出端,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既能实现波导信道的合成,也可实现波导信道的分解。
为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波导盖板和波导底座均要进行表面处理镀金,镀金层厚度以0.002mm为宜,从而既能防止表面氧化,又能提高电磁波的传输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拓扑网络结构,应用信道匹配、压缩合成等技术,不仅解决了在相控阵有限空间的特定场合实现毫米波波导功分合成与分解的难题,还通过巧妙的设计使结构简单化,解决了传统技术加工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的特点,是Ka频段AESA相控阵中的关键部件,在微波通信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波导底座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波导底座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4所示,毫米波波导网络功分合成器,由波导盖板1和波导底座2组成,波导盖板1和波导底座2内表面上均设有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网状凹槽,且波导盖板1和波导底座2内表面相互贴合后通过网状凹槽对接形成一个波导功分合成网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雷电微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雷电微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4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