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彩LED节能软体灯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0595.0 | 申请日: | 200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49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泽 |
主分类号: | F21S4/00 | 分类号: | F21S4/00;F21V15/02;F21V23/00;F21V19/00;F21W12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1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彩 led 节能 软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性装饰灯具,尤其是一种用三基色(红、 绿、蓝或红、黄、蓝)单基色LED组合成的,在外接控制器控制下, 通过三基色光的混光能够使射出的光完成全色谱变化的节能软体灯 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性装饰灯具,是由盛装发光体和包覆电源引入线内管和 包覆内管的外管制成。而发出光的颜色是由发光体发出的光或者包覆 的外管的颜色来实现的,当发光体用微型白炽灯泡或者用LED与串 接稳流电阻制成能承受高压(220V或110V)的微型发光体组,再与 第一电源引入导线,第二电源引入导线实施并联,从而形成线性装饰 灯具。就上述现有产品而言无效功耗大,无法实现灯体发光的全色谱 颜色变化,并且在串联LED发光体组时,采用剪去外引电极再焊接软 连接线的加工方式,使串联LED发光体组的制造工序成本较高.
另一种无引线LED三基色整体共负极光源制成的三基色软体灯 带,虽然实现了在外接控制器的控制下,能够通过各基色LED的光 色变化实现全色谱的光的颜色变化,但是由于三种基色芯片被同置于 同一整体共负极的电极板上,因此三种基色芯片的参数匹配十分困 难,且一种芯片失効都会导致整体光源的失效,对芯片的一致性要求 很高,并且外引电极与闪射铜膜的导电塑料条用波峰焊接后,在使用 中造型弯曲时很容易脱焊。为适应各单基色LED的供电电流的不同 要求,必需采用电阻分流来实现电流在各单色基色回路上的分配,这 样又使得一部份电能消耗在分流电阻上,形成无効功耗,而且制造成 本高。使全彩LED软体灯带难以普及推广,因此前述产品均存在制 造成本高,无效工耗大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各单基色LED的封装完成经分光分色 检测后,分组进行参数匹配,让各单基色光源的混光在具有第一、三、 五和第二、四、六电源引入线的绝缘透明软体材料上的各基色LED 两相邻基色LED芯片位置并列错位,两相隔基色LED芯片位置并列 齐平的布置方式盛装入内带座孔上。因此它具有各单色LED发光体 在制造和使用中失效时进行单色LED的替换,使组合发光体成本低 的优点。如果采用中国专利《微型光源电极支架》专利号: ZL200620034663.6专利公开号:CN20100440Y,中国专利《发光二 极管》专利号2005100221490,专利公开号:CN100392880C制成的 LED,则使得各单色由物理复合材料电极制成的LED外引电极直接 绞接连接,使LED串联发光体组的制作工艺更为简化。并且用现有 的塑料霓虹灯冲孔绞脚机,可以实现各基色由物理复合材料电极制成 的LED外引电极直接绞接的LED发光体组串联回路的自动化生产, 进一步降低了全彩LED节能软体灯带的制造成本。并且在第一、三、 五电源引入线和第二、四、六电源引入线间配置按各基色芯片要求独 立回路的恒流电源,则可取消LED发光体间的稳流电阻,这样使LED 在软体灯带的运用中,实现无効能耗在灯体的回路中彻底消除、达到 节能目的(据计算和试验稳流和分流电阻所消耗的电能约占整个LED 串联发光体组的30%)。
本实用新型全彩LED节能软体灯带的灯体,是由三基色(红、 绿、蓝或红、黄、蓝)各单基色LED组合光源,第一、三、五电源 引入导线、第二、四、六电源引入导线、第一串联LED发光体组、 第二串联LED发光体组、第三串联LED发光体组、无色透明内带、 无色透明包覆外管。第一、三、五电源引入导线和第二、四、六电源 引入导线沿无色透明内带长度方向布置,LED发光体组的外接端与 第一、三、五电源引入导线绞接导电连接,串联LED发光体组的另 外一端与第二、四、六电源引入导线绞接导电连接,并且各基色的 LED发光体组的绞接外引电极沿内管长度方向相互绝缘并列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泽,未经陈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5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