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辆驱动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0920.3 | 申请日: | 200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04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邓凤舞;陶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8 | 分类号: | H02K5/18;H02K5/20;B60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4802四川省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驱动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驱动电机。
背景技术
现代电动汽车是以自载电池为电源,依靠大功率电动机提供动力的新型交通工具,与传统汽车相比较,具有无污染、动力源多样化、能源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汽车”。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都在抢占电动汽车产业的制高点,他们的电动汽车己小批量开始投放市场。但在发达工业国家,传统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庞大的生产规模和社会基础设施,传统汽车的生产具有强大惯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迅连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步伐,实现环保汽车工业新领域的快速发展。研制和发展我国的电动汽车,它不仅可能大大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更事关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电动汽车作为新的环保型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必将得到大力发展。但是,电动大巴车驱动电机不但要求体积小、功率密度大、转速高、转速变化范围大,而且为了大巴车能快速起动和具有足够的爬坡能力,还要求它有足够大的起动力矩和最大力矩,因此,电动大巴车驱动电机有许多特殊要求和难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驱动电机,该电动车辆驱动电机结构紧凑、转速变化范围大、起动力矩大、爬坡能力及抗障碍能力强,可适用于各类“绿色环保汽车”的驱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电动车辆驱动电机,包括机壳、转子、定子、前端盖和后端盖,机壳为全封闭式双层结构,层间设有螺旋散热筋,机壳内设有螺旋形水腔,螺旋形水腔外接冷却水管,定子采用浅槽结构,转子采用深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车辆驱动电机的调速比在1:5~1:10,电机-变速器系统装车悬挂方式采用三支点支撑结构,采用极限转速高、制造精度等级高的全密封轴衬,前端盖和后端盖采用铸造铝合金浇注而成。
全封闭式机壳,结构紧凑,旋转损耗小,可靠性高,便于安装。
采用螺旋形水腔这种特殊的电机水冷方式,提高了电机功率密度,减小了电机体积,使单位出力质量≤1.8kg/Kw,该指标比我国常规电机的出力高3~5倍。
定子采用浅槽,而转子采用深槽等措施提高了电机起动力距,满足了汽车快速起动要求。
电动车辆驱动电机的转速变化范围大,其调速比为1:5~1:10,而一般电机调速比为1:3左右。
采用极限转速高、制造精度等级高的全密封轴衬,保证电机在各种速度,不同负载值下,运行良好,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的电动车辆驱动电机不但在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方面满足了用户要求,并具有体积小、起动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效率高、噪音低和寿命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电动车辆驱动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电动车辆驱动电机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转子,3-定子,4-冷却水管,5-螺旋散热筋,6-螺旋形水腔,7-前端盖,8-后端盖,9-速度传感器,10-前轴承,11-后轴承,12-转轴,13-引出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图1,电动车辆驱动电机,包括机壳1、转子2、定子3、前端盖7、后端盖8,前轴承10和后轴承11,转子2和定子3位于机壳1内,机壳1前后分别设有前端盖、后端盖8、前轴承10和后轴承11,定子3采用浅槽结构,转子2采用深槽结构,转子2上设有速度传感器9并与转轴12连接,引出电缆13与外部输电系统和控制系统连接。
如图2,机壳1为全封闭式双层结构,层间设有螺旋散热筋5,机壳1内设有螺旋形水腔6,螺旋形水腔6外接冷却水管4。
所述的电动车辆驱动电机的调速比为1:5~1:10,电机-变速器系统装车悬挂方式采用三支点支撑结构,采用极限转速高、制造精度等级高的全密封轴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9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