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O2-O3-根系研究一体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4438.7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65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唐世荣;宋正国;陈建林;刘凤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
主分类号: | A01G7/00 | 分类号: | A01G7/00;A01G7/02;A01G9/18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002 | 代理人: | 侯力 |
地址: | 30019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o sub 根系 研究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物生长环境的模拟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CO2-O3-根系研究一体化装置。一种研究①温室气体(CO2、O3)自动产生与监控;②根系三维扫描观测;③地上与地下同步模拟研究的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大气CO2浓度升高必然对植物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之一,CO2增加对植物光合作用是有利的。有关CO2浓度升高促进正常环境中各种树木和作物光合作用的报道很多。CO2浓度升高一般能增加正常环境中植物的生物量和产量;CO2对植物的另一个重要直接影响是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从而强化植物的光合作用;CO2浓度升高还可强化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使植物根系更发育;改善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及其分泌物,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可利用性;CO2浓度升高还会对植物生理生化机能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作物气候适宜性动态模拟研究常以假想气候变化状况或大气环流模型(GCM)的输出结果如气温、降水等要素作为未来变化值,输入作物生长模式或作物生理模型中,用于模拟作物产量所受影响。与统计模型相比,动态模型在气候变化与作物生长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方面更为深入,可定量给出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所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农业生产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与模拟模型相比,作物生产气候适宜性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其手段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实验、开顶式熏气箱以及自由CO2气体施肥试验等,重点研究CO2浓度倍增对农作物生育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测定作物生长模型生理参数模拟CO2浓度倍增对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目前因尚未建立气候影响诸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故多数研究忽视了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间协同作用,且对未来气候的设计过于理想,不能客观反映气候变化渐变的特征,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
作物生产气候适宜性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其手段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实验、开顶式熏气箱以及自由CO2气体施肥试验等,开顶式气室、开顶式熏气箱(Open-topchamber).系由美国在1973年首先使用,一般为圆柱形顶端开敞,气体由鼓风机自下方进入,接触植物后由顶端开口溢出之设计。基本上此设计可使箱内之物理环境包括光线,温度、湿度、降雨等接近于天然。用于研究各类气体(如:CO2、SO2、O3等)对植物的影响在西方工业国家应用尤为广泛。
为了模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率先发展了自由空气条件下升高CO2浓度的控制技术,即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一个相对大尺度的模拟未来CO2增加的开放体系。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的FACE系统,其FACE圈内的CO2浓度一般均高于周围大气环境200ppm,并由实时控制系统加以实现。由于FACE圈内外没有任何隔离设施,气体可以自由流通,因此系统内部通风、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十分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FACE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增加条件下生态系统响应的最理想手段,被称之为未来世界的一个窗口。虽然FACE技术的发展较短,但利用FACE系统的研究已涉及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研究的作物对象有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虽然FACE技术的优势明显,但FACE系统存在造价高,运行费用高等问题,目前仍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未经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44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