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排集水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45388.4 | 申请日: | 2008-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29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谭伟文;郑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晖耀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19/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凌 |
地址: | 3610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集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业用途的新型排集水管,主要通用在山坡、护土墙及房屋等建筑物之地基等自然或人工建造的结构以作排水、防积水用途;也可以适合用于机械设备作排水、保持水位及分离液体等应用。
背景技术
山体滑坡、山泥崩塌是一常见的天然灾害。随着人工开发、建筑越来越多,塌方的出现常造成巨大的人生生命及财产的损失。预防山体滑坡成为近代建筑的一个大课题。以前人们大多以石头、砖头等作防土墙,这些简单方法可以有效地挡住雨水冲刷及压紧土壤,以致有效防止塌方。
随着现代化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砖瓦石头已不再有足够的防护能力及跟不上建筑的成本与速度。现代的公路、建筑等相关的护土墙都已采用了混凝土的结构。
混凝土的结构提供了足够的强度、灵活的适应性及易于建造,但却缺乏良好的排水性。这样水份易于积聚在护土墙内的土壤中。如土壤中的水份含量增加,不但增加了土壤的重量,并减低了土壤的粘性,这样反而增加了滑坡、塌方的危险。因此现代建筑都对山坡、地基等结构的排水性非常重视。
其中最常用的排水结构为带有若干进水孔11的排水管1(如图1所示),该排水管1以接近水平的形式安装插入斜坡或地基中间(如图2),图中2为固体护土结构,3为斜坡泥土层。此结构让斜坡、土堆内的积水通过进水孔11进入排水管1,然后通过排水管1内形成的纵向管道流出护土墙外,从而有效地防止过度的积水。但这简单结构容易让泥土4也一同穿过进水孔11进入排水管1内(如图3),最终引致管道堵塞并失去了排水性能,因而实际的寿命比设计的理论寿命要短得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达到排水或集水、防堵及自洁性能的新型排集水水管,使排水集水管能长期高效排集水。
为达成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排集水管,其设有纵向管腔,该管腔的底部开有至少一条纵向开口。
所述开口的一边缘或两边缘设有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两个互相连通腔室,即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所述内腔的顶部较底部壁距少。
所述排集水管设有多个管腔。
所述管腔内设有连接内腔壁两个不同位置的加强筋。
所述开口两边缘设有向外凸出的筋条。
所述排集水管为倒U形,其底部的两U形壁端部设有向内凸出的筋条,两筋条之间形成所述。
所述管腔底部开有两条开口,两开口中间的管壁与主体通过连接部相连;两开口的外侧边缘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该摺面与连接部把管腔分割成四个管腔,即两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距所述开两侧边缘一段距离处,设有向管腔内延伸的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
所述开口的两侧边缘均向管腔内延伸有摺面,把管腔分割成三个互相连通的腔室,即一个与开口直接相连的外腔及两个不与开口相连的内腔;该两摺面之间设有若干并未贯穿整个排集水管的扣接端子。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将开口开设于排集水管的管腔底部,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在液体中同一点位置各方向之压力是相等的,即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压力都相等,而在高度或深度方向因位置而变化,深度越深,压力越大。因此当液面高于排集水管底部开口时,液体便会因压力而流入管腔,液体进入管腔便会因压力及重力作用向管端开口纵向流动,从而达到排水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同时也利用了重力原理,由于排集水管的开口设于底部,上部及两侧皆为密封式设计,这样泥土等固体不会因重力作用掉入管腔沉积造成淤塞。同样原理,也有效地利用了植物根部生长的向地性,避免植物根部长入管腔引起堵塞。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有效达到排水或集水、防堵及自洁性能,使排水集水管能长期高效排集水。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排水管在山坡安装示意图;
图3是传统排水管容易沉积泥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9A-图9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五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图10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至实施例八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使用示意图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晖耀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晖耀光电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53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脚踏式杀菌消毒垃圾桶
- 下一篇:一种粉煤气化炉用复合式开工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