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收线供电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6077.X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99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周钟法;沈婧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钟法 |
主分类号: | H02G11/00 | 分类号: | H02G11/00;H02G1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地址: | 361009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收线 供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具有收线功能的插座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电器后面常常插满着各种线缆,家用电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不仅杂乱不美观,而且常常会不小心把人绊倒,存在安全隐患,也导致使用中的电器异常断电的问题。
在一些施工场合,或者家庭装修临时需要,而供电装置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为了满足临时的供电需求,常常拉着带有长长线缆的插座。其不仅常常会不小心把人绊倒,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裸露的插座不防水不防尘,容易导致电气事故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可用于工地施工等场合的具有收线功能的插座供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收线供电箱,包括箱体和箱内结构,其中所述的箱体为带一面带盖板的箱体结构,所述的箱内结构包括挡板和缠绕轴,挡板放置于箱体内部,缠绕轴借由箱体侧壁的定位孔与挡板上的定位孔架于箱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箱体两侧壁均带有“T”型凹槽,放置所述的挡板,将箱体间隔为主线箱和次线箱。
进一步的,所述的挡板是侧面为“工”型的面板,其正面分布复数个次轴定位孔和一个主轴定位孔,其上下端设置复数个“L”型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缠绕轴包括轴体和轴杆,第一轴杆与轴体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轴杆设置于轴体另一端带有弹簧的槽中。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轴体形状为“工”型、“X”型、“双曲线”型。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轴杆侧面为带形状为三角形、方形、多边形或星型凹陷。
更进一步的,还设置一“Z”型摇柄,摇柄端部形状对应于所述凹陷的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的箱体下面带有复数个移动导轮。
进一步的,所述的盖板对应于主线箱上方的内外面均设置有多孔插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线箱的主线缠绕轴一侧面设置和所述次线箱三侧面均可设置有“U”型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收线功能的插座供电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可以灵活应用于家庭日常和室外施工场合,不仅使的电器线缆更加美观,而且防尘防潮,使用起来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缠绕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箱体(1) 盖板(11) 箱体侧壁的定位孔(12)
凹槽(13) 主线箱(14) 次线箱(15)
“U”型槽(16) 多孔插座(111)
挡板(2) 次轴定位孔(21) 主轴定位孔(22)
“L”型卡槽(23)
缠绕轴(3) 轴体(31) 第一轴杆(32)
第二轴杆(33) 弹簧(34) 凹陷(321)
导轮(4)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收线供电箱,包括箱体和箱内结构,其中所述的箱体1为带一面带盖板11的箱体结构,使用时候,将盖板11盖上,可以防尘防潮和防止手触及。所述的箱内结构包括挡板2和缠绕轴3,挡板2放置于箱体1内部靠近中央点,缠绕轴3借由箱体侧壁的定位孔12与挡板上的定位孔21架于箱体1内,定位孔的孔径略大于缠绕轴杆的直径,使其可以自由转动。
如图1所示,所述的箱体1两侧壁均带有“T”型凹槽13,凹槽13深度稍比箱体1深度小,放置所述的挡板2,将箱体间隔为不封闭的主线箱14和次线箱15。主线箱14用于放置主电源线缆和提供插座空间,次线箱15用于放置电器或设备外需要收入箱体内的线缆。
如图2所示,所述的挡板2是侧面为“工”型的面板,刚好与箱体1两侧壁均带有“T”型凹槽13嵌合,其正面分布多个次轴定位孔21和一个主轴定位孔22,次轴定位孔21的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其上下端设置复数个“L”型卡槽23,用于将次线箱15的线缆卡住后,再将插头插于主线箱14上方的盖板11上的万用多孔插座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钟法,未经周钟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60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