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培红薯种植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8340.9 | 申请日: | 2008-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33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傅元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元韬 |
主分类号: | A01G31/06 | 分类号: | A01G31/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2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培 红薯 种植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领域,尤其是一种水培作物种植用设备。
背景技术
红薯为旋花科植物,蔓生草本,块根为淀粉原料,可食用、酿酒或作饲料,叶藤可以用于喂养牲畜。
一些水培种植设备底部盛有营养液,植物根部浸在营养液内,利用植物的根吸收营养液里的营养,以持续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当但这种设备用于红薯等蔓藤类作物时,由于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蔓藤会长得较长,水培种植设备的各个培养槽的间距小,导致蔓藤缠绕在一起而无法生长。同时红薯类作物的根部生长迅速,需要经常拔去一部分以利于其更好地生长,而原来的设备在拔根时没有手探入的空间,所以很不方便。另外,红薯类作物在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求培养槽内的营养液的高度不一样,不是一直保持一个固定高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培红薯的种植设备,有效保证红薯的养分供应和生长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培红薯种植设备,它包括大棚,在大棚下设有培养槽,培养槽两端分别与进水支管路和出水支管路连接,配料池通过主管道与进水支管路连接;所述培养槽内设有篦子,篦子与培养槽底部有间隔,所述培养槽还连接有液位自动控制器。
所述主管道还与泵连接,泵设在配料池内。
所述配料池与沼气池由管道连接,配料池与沼气池内均设有纳米活水器。
所述培养槽有多个,每个培养槽均在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进水支管路和出水支管路连接。
所述培养槽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篦子,相邻篦子之间设有间隔。
所述多个培养槽均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培养槽中部的四周至少一对相对的内侧面上设有台阶,所述篦子放置在该台阶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大棚下方设置培养槽,培养槽与沼气池以及配料池之间有较大的高度差,便于红薯的蔓藤垂下。在每个培养槽内的相邻两个篦子板有间隔,便于在红薯生长一段时间后可以从间隔中间用手拔去多余的须根。与培养槽相连的液位自动控制器可以监控营养液的液位高度,满足红薯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液位高度要求。在沼气池、配料池内分别设有纳米活水器,可以提高水分子的离子活度、电导率和溶解度,改善沼气池、配料池内营养液的生理活性。每个培养槽两端分别与进水支管路和出水支管路连接,保证营养液的单独供给。
本实用新型很好地满足了蔓藤类作物的生长要求,当用在牲畜圈上方时,可以将下垂的蔓藤直接用于饲养牲畜,减低了人工喂养的劳动强度,也减少了饲料的消耗,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培养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培养槽与进/出水支管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大棚5和位于大棚5下方的多个培养槽4,大棚5可以对培养槽4内的红薯生长进行保温和提供更好的光照条件,大棚5为连栋塑料大棚。培养槽4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进水口10和出水口11分别与进水支管路15和出水支管路16相连。各培养槽4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培养槽4下方3-4米处设有沼气池3及配料池2。
沼气池3和配料池2之间通过管道连通,配料池2内设有泵6,泵6的出水口与主管道14的一端连接。沼气池3和配料池2内底部均设有纳米活水器7,可以提高水分子的离子活度、电导率和溶解度,改善营养液的生理活性,营养液经红薯吸收后也改变红薯的生理活性。
如图1、4所示,主管道14的另一端与并联的各进水支管路15相通。各进水支管路15之间相互平行,每根进水支管路15的中间设有若干孔分别与邻近的各培养槽4的进水管10连接。每根出水支管路16的中间设有若干孔分别与邻近的各培养槽4的出水管11连接,各出水支管路16亦相互平行,各出水支管路16的末端与总出水管17连接,液体由总出水管17流出。
在其中一个培养槽4上还连接有液位自动控制器13,液位自动控制器13可以监测培养槽4的液面高度,并将信号反馈给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判断是否需要关闭泵6或启动泵6向培养槽4供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元韬,未经傅元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83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