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遥控打窝送钩船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8697.7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87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郜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郜永军 |
主分类号: | A01K97/02 | 分类号: | A01K97/02;B63B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55***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遥控 打窝送钩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设计一种与钓鱼用装置。更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一种集运食,送钩,打窝,布网和游玩于一体的遥控打窝送钩船。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本实用新型应分为A01K小类。
背景技术
目前,捕鱼尤其是钓鱼已经得到普遍的推广。但是广大的钓鱼爱好者仍然使用传统的手持钓竿在岸边垂钓,由于钓鱼竿的长多有限,只能再近岸水域垂钓,不能到远离岸边的水域钓鱼,谈不上放长线钓大鱼,更谈不上送食,打窝,因此钓鱼量减少,影响了钓鱼者的乐趣。此外目前捕鱼装置的性能比较单一,从而也限制了捕鱼装备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式的遥控打窝送钩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遥控打窝送钩船,包括船体(1),前舱(13),装配舱(15),后舱(22)。
所述前舱位于船体(1)后方,包括前舱盖(14),前舱底盖(2)。前舱底盖通过前舱开关和前舱电机相连接;前舱可携带鱼食,打窝器,到达预定地点后投放。
所述装配舱包括前舱控制部分,后舱控制部分,动力部分,方向控制部分,推进部分,指示部分,接收部分和发射部分。
所述前舱控制部分位于装配舱前部,包括前舱电机(9),前舱开关(10),电机与开关之间用密封件(17)密封;前舱电机(9)与接收部分天线(21)相连。
所述后舱部分位于装配舱后部内侧上方,包括后舱电机(7),后舱开关(8),后舱开关与后舱通过脱钩装置(6)相连接;后舱电机(7)与接收部分天线(21)相连;后舱左右各一个;后舱(22)后部通过后舱支架(5)固定在船尾;中部与后舱弹簧(11)相连接,后舱弹簧(11)可将后舱弹起,把鱼钩和鱼食抛入水里。前部与脱钩装置(6)连接,脱钩装置(6)与后舱电机(7)相连。后舱开关打开时脱钩装置同时打开,放开鱼钩。脱钩装置可控制鱼钩到达制定地点后脱落。
所述动力部分包括电瓶(19)和保护电路,电瓶安放在装配舱中间。电瓶包括主电瓶和副电瓶。主电瓶为12v,7AH免维护直流充电电瓶,副电瓶为8v,7AH免维护直流充电电瓶。保护电路上一端接主,副两个电瓶和指示灯(20),另一端接前舱电机(9),后舱电机(7),舵机电机(12),和(主)电机(16)。
保护电路目的在于:当主电瓶电压低于电机正常工作所需的最低电压时,自动将负载转接到副电瓶上,并接通右指示灯,右指示灯接通后不停闪烁,提示使用者电量不足,应及时返航。
所述方向控制部分包括舵机电机(12),舵(18)和密封件(17),舵机电机于舵相连部分密封件密封,位于装配舱内侧后方。舵机电机(12)与保护电路连接。
所述推进部分包括(主)电机(16),电机座(24),电机由电机座固定在装配舱外侧下方。(主)电机(16)与保护电路相连。
所述指示部分包括指示灯(20),位于装配舱顶部。左右个一个,左边的是夜间航行指示灯,右边的是警示灯。指示灯(20)与保护电路相连。
所述接收部分包括天线(21),和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分别连接前舱电机(9),后舱电机(7),舵机电机(12),和电机(16).
所述发射部分包括遥控器,发射部分通过无线电与接收部分通信。
所述后舱包括后舱(22),后舱加高装置(27),后舱弹簧(11),后舱支架(5),脱钩装置(6),定位器孔(4)。定位器孔位于后舱支架(5)下方,其主要是方便定点打窝。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发射部分的遥控,控制船体载着鱼食,鱼钩到达预定水域。通过遥控打开后舱开关,在弹簧的作用下将后舱弹起,将鱼食和鱼钩抛入水中。前舱空间较大,可运送大量鱼食,到达预定水面后,通过遥控打开前舱开关,即可将鱼食投入水里。前舱还可装备打窝器,留窝时间更长。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拖带渔网一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遥控器功能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郜永军,未经郜永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86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