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水下开关盖时能瞬间补偿压力的均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49865.4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83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国庆见;魏建峰;倪火才;戴双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B25/00 | 分类号: | G09B25/00;F41F3/07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15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开关 盖时能 瞬间 补偿 压力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压系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在中、低压环境下能够实现在水下开关盖时瞬间补偿压力的均压系统。
背景技术
水下快速开关盖及可靠性验证试验系统均压系统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筒盖系统水下开、关盖环境模拟、过程均压以及提供瞬间压力补偿需求和补偿器补偿效果的影响研究条件等功能。
目前已有的导弹发射装置均压系统是专门为实艇应用设计的,能够完成水下开、关盖过程均压以及瞬间压差补偿功能,但并不具备艇深模拟和瞬间压差补偿需求及补偿效果研究的功能。此外,在实验室进行实际艇深模拟一般采用与实际艇深相当的假海水进行,导弹发射时的实际艇深为30米,对其的模拟就要采用30米的假海水进行模拟。这样将会耗费很大的资源才能创造出与之相当的效果。
因而,目前已有的导弹发射装置均压系统并不能直接拿来应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或创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筒盖系统水下开、关盖环境模拟和提供瞬间压力补偿需求和补偿器补偿效果的影响研究条件等问题,提供一种在水下开关盖时能瞬间补偿压力的均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气压装置,气压装置与水舱筒盖外部相连接;在水舱筒盖的内、外部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测控装置相连接,测控装置通过均压调节装置分别与水舱筒盖的内、外部相连。
上述的均压调节装置包括补偿器,补偿器通过管路与水舱筒盖内部相连,且在管路上设有压力流量检测设备。
上述的管路为五种不同通径的组合管路,且他们均连通至水舱筒盖的内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30米水深环境的模拟要求,进行水深压力环境模拟和水下均压过程、均压效果模拟。通过均压系统补偿器向筒盖下部,及凸膜上腔注水加压,确保了凸膜上腔水压、凸膜下腔水压和筒盖上部水压的均衡,并补偿筒盖打开瞬间的压力损失。通过采用多种不同通径的管路,可以研究水舱筒盖开盖前,凸膜上腔压力的补偿需求和补偿器压力补偿效果的影响因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空气压缩机5补气,贮气罐8定量工期的方式组成气压装置,气压装置与水舱筒盖外部相连接,主要用于水舱筒盖外部的模拟均压。在水舱筒盖的内、外部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在实验室现有的水舱筒内通常设有凸膜,凸膜把水舱筒分成了凸膜上腔和凸膜下腔,这样,水舱筒盖内部指的就是凸膜上腔。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还需要在水舱筒盖内部的凸膜上腔和凸膜下腔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测控装置1相连接,测控装置1通过均压调节装置分别与水舱筒盖的内、外部相连。当筒盖旋松时,水舱筒盖外部、水舱筒盖内部即凸膜上腔、凸膜下腔失去平衡,通过补偿器4自动进行均压与补偿,使压力迅速达到均衡,以实现快速开盖的目的。上述的均压调节装置包括补偿器4,补偿器4通过管路与水舱筒盖内部相连,且在管路上设有压力流量检测设备。管路为五种不同通径的管路,且它们均连通至水舱筒盖的内部。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管路设定为多路不同通径的管路,即可以为六路、八路、十路甚至更多,以满足实验室研究水舱筒盖开盖前后凸膜上腔压力的补偿需求和补偿器压力补偿效果的影响因素。
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1)、本实用新型贮气罐8充气的工作原理是:
打开空气压缩机5上的截止阀,启动空气压缩机5,压缩空气经单向阀6进入贮气罐8中,并使贮气罐8中的气体压力逐渐升高,电节点压力表7显示出贮气罐8中的压力值,当贮气罐8中的压力达到设定值1MPa时,停止压缩空气的输入。当出现超压时,贮气罐8上的安全阀可自动开启泄压,保证安全。
2)、本实用新型水舱加压进行艇深模拟的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98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