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1867.7 | 申请日: | 2008-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24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安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4 | 分类号: | H02J7/14;H01M10/44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翟 羽 |
地址: | 315400浙江省余姚市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车载 应急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急电源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用户的快速增加,车载应急电源也越来越频繁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在车用蓄电池因忘关车灯而耗尽或者受冻、老化或者故障的情况下,车载应急电源是汽车应急启动不可缺少的。目前的车载应急电源大都配备铅蓄电池、镍氢电池,一般来讲体积较大,也非常的重,携带起来非常的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开发出新的便携式的车载应急电源,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重量较小,携带方便的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包括壳体、主电路板和电池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电池组收容于下壳体内,所述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还包括一电池组缓冲件、第一电极、电池限位件和电极定位件,所述电池组缓冲件收容于所述下壳体的底端,所述第一电极固定在所述电池组缓冲件上,所述电池限位件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的上方,所述电池组中的电池分别配置在电池限位件形成的电池收容槽内,所述电极定位件固定在所述主电路板朝向电池组的一侧,所述电池组一端与第一电极电性连接,电池组另一端通过电极定位件与主电路板上形成的第二电极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一柔性承载体和对应电池正负极设置的相应数目的导电片。
所述电极定位件对应电池组中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设置有相应的开孔,所述开孔对应主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二电极的正负电极。
所述电池组中的电池串联连接。
所述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还设置有一护圈,该护圈配置在电池组朝向主电路板的一端。
所述电池限位件基本呈格栅状,该电池限位件由若干纵横交叉的PVC板形成,相邻的PVC板之间形成所述电池收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通过使用碱锰电池或者镍氢电池作为供电电源,并对整个应急电源的结构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的改善,从而得到一种结构紧凑、携带方便的新型车载应急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车载应急电源500包括充电模组1、上壳体2、主电路板3、护圈4、电极定位件5、电池组6、电池限位件7、第一电极8、电池组缓冲件9、下壳体10以及充电线路板12。
所述下壳体10大致呈六面体状,包括一底壁(未标号)和四面侧壁(未标号),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形成一收容空间101;所述电池组缓冲件9对装入下壳体10内的电池起到缓冲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组缓冲件9由海绵制成,所述电池组缓冲件9配置在所述下壳体10的底壁上面;所述第一电极8包括一柔性承载体81和对应电池正负极设置的相应数目的导电片82,所述第一电极8固定在所述缓冲件9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胶水粘贴在所述电池组缓冲件9朝向电池组6的一侧面;所述电池限位件7用于固定限位电池组6中的电池,该电池限位件7基本呈格栅状,由若干纵横交叉的若干PVC板形成,相邻的PVC板之间形成所述电池收容槽71;所述电池组6由若干电池串联形成,电池组6中的电池采用碱锰电池或者镍氢电池;电池定位件5大致呈方形,整体呈平面状,该电池定位件5上对应所述电池组6中各个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设置有负极定位孔51及正极定位孔52,该电池定位件5固定在所述主电路板3朝向电池组6的一侧,所述电池组6中各个电池通过所述负极定位孔51及正极定位孔52与所述主电路板3电性连接;所述护圈4基本呈方形环状,环状边缘41内侧对应电池组中的边缘侧电池设置有相应形状的弧状缺口42;所述主电路板3通过定位孔31配置在所述上壳体2上,所述充电模组1安装在上壳体2上设置的收容空间21内,并与充电电路板12电性连接。
组装时,先把第一电极8固定在电池组缓冲件9上,然后将放入下壳体10的底部,接着将电池限位件7装入下壳体10内,配置在第一电极8的上方,再把电池按照规定的正负极要求放入电池限位件7形成的电池收容槽71中,随后将护圈4配置在电池组6的上端,把电极定位件5固定在主电路板3朝电池组的一侧,把充电模组1和充电电路板12固定在上壳体2上,把带有电极定位件5的主电路板3通过定位孔31配置在所述上壳体2上,最后将上壳体2扣在下壳体10的上方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超声波将上下壳体连接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安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安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18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