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3901.4 | 申请日: | 200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33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金瑶兰;强刚;李震海;丁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04 | 分类号: | F16K31/04;F16K17/36;F16K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褚 竺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伺服 反馈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伺服阀,特别是一种压力伺服阀的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压力伺服阀包括有力矩马达、前置级液压放大器和功率级液压放大器,如前置级为射流放大器,当控制电流输入力矩马达后,其射流管在力矩马达的磁力作用下产生偏转,随之其接受器的两接受孔的垂叠面积发生改变,因而改变压力伺服的输出压力;如前置级为喷嘴挡板式放大器,当控制电流输入力矩马达后,在力矩马达的磁力作用下,挡板到两侧嘴喷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同理也改变压力伺阀的输出压力,上述这些压力伺服阀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调试方便,但是却存在下列缺点
1、对于前置级为射流式放大器的伺服阀,射放大器的位移——压差特性为非线性对输出特性有负面影响;
2、由于工作条件或环境条件变化导致前置级液压放大器的位移——压差特性变化时,压力伺服阀的自调节能力差,并直接影响阀的输出;
3、与流量伺服阀不同,压力伺服阀需要喷嘴有较大的输出位移,力矩马达的运动是开环的,很难提高压力伺服阀的压力控制性能和精度;
4、力矩马达的特征直接影响压力伺服阀的压力输出,因此对力矩马达的一致性、滞环和线性度要求严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它能改善压力伺服阀的非线性,提高压力伺服阀自调节能力和控制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包括力矩马达、射流放大器和主阀,其特点是在力矩马达和射流放大器的下方设置有反馈机构,在反馈机构的下方设置有主阀,反馈机构包括有控制阀组和反馈杆组,该反馈杆组的一端连接有控制阀组的滑阀组件,该反馈杆组另一端连接有射流放大器的射流管,射流放大器的接受器对应连接有控制阀组的孔道,控制阀组的滑阀组件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右弹簧组件,控制阀组对应连接有主阀的孔道。当力矩马达输入正控制电流时,射流管偏转,接受器左、右接受孔腔内形成恢复压力,该压力与输入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矩成正比,该压力作用在反馈机构控制阀组的滑阀组件阀芯端面上,并使该阀芯受力移动,从而带动反馈组的杆体偏转并产生反馈力矩使力矩马达稳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反馈深度由弹簧刚度、滑阀组件阀芯受力面积和反馈组杆体刚度决定。
本实用新型在压力伺服阀上设置力矩马达的力反馈机构,其积极效果是:
1、改善射流放大器的位置——压差特性的非线性;
2、工作条件或环境条件变化时,阀能自适应调节,保证压力输出稳定;
3、力矩马达的运动控制呈局部闭环,可明显提高阀的控制性能和精度;
4、可适当降低对力矩马达输出一致性、滞环和线性度等的要求,从而降低调试难度,降低制品成本,具有良好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纵剖视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纵剖视示意图(二)。
图3是图1中A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3,压力伺服阀反馈机构包括力矩马达1、射流放大器2、反馈机构3和主阀4;力矩马达1和射流管21呈驱动连接,射流放大器2的接受器22以过盈配合压固在反馈机构3的控制阀组31,力矩马达1固定在反馈机构3的控制阀组31,控制阀组31固定在主阀4,该主阀4是滑阀式结构,该阀一侧分别设置有和反馈机构3控制阀组31连接的接口和流道,其另一侧分别设置有和供油、负载、回油等系统组成连接的接口和流道。
反馈机构3,是本实用新型特有的结构,包括有控制阀组31和反馈杆组32。
控制阀组31包括有阀体311、左、右油路312、312’左、右腔313、313’、左右弹簧组件314、314’、滑阀组件315,整个控制阀组31是以穿伸于阀体311的螺栓固定在主阀4的主阀体上(如图1、2所示);
阀体311是一块状体构件,该构件具有空腔,空腔内可容置左右弹簧组件314、314’和滑阀组件315,阀体311的空腔和左、右弹簧314、314’的调节端盖3141、3141’及滑阀组件315的两端形成有密封的左、右腔313、313’;该左、右腔313、313’分别设置有连通主阀4二接口的左、右油路312、3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39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压变压器油阀密封传感器
- 下一篇:油母页岩干馏凉水系统间接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