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前驱装置及包含该动力前驱装置的电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4255.3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9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海龙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M1/10;B62M1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4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前驱 装置 包含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特别是对动力前驱进行改良、能够实现电动车启动时对元件无损坏、电动车没电时轻松续行且节能的电动车动力前驱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科技的发展,电动车的诞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与摩托车相比,电动车不需要汽油的供给,其具有更环保、更节能、更经济实惠的功能,由此使其有逐步取代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步。
现在市面上的电动车的种类繁多,但是每辆电动车的构造都是大同小异,电动车的结构主要分为:机械连接系统、控制系统、电源系统、动力系统几部分组成。与摩托车相比,绝大多数电动车还是存在以下的技术缺陷:
首先,当电动车完成由0km/h-20km/h的启动过程时,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要调整高电压输送给电机作为电机的启动,高电压加大电机的启动转矩,此时电瓶要服从控制器的指挥,必须大负荷输出电压以保证电机正常启动所用的电压!对控制器而言,高电压和大电流的通过会使它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是负荷最大,也是最加剧其损坏和老化的!对电机而言,高电压和大电流流过自己本身,要发挥足够大的转矩出来,所以一样产热量和耗能也是最大的,其本身在此时的损坏和老化程度也是最大的!对电瓶而言,高电压的输出对它的寿命是很大的损坏!所以大家买的电动车厂家一般三包服务上就写着:电瓶、控制器包一年,电机包五年!这就足够说明电动车在启动过程中对这三大系统的损坏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我们在骑电动车的时候,刚刚启动时,会听见电动车的电机嗡嗡作响,而开起来后这中声音就消失了,这是因为电机在启动的过程中超负荷运行所发出来的声音!对控制器而言,载重超限启动过载必然引起电流超限。电动自行车说明书上都特别注明载重能力,但有的骑行者或未注意这一点,很多骑电动车载人的很多很多。如果一但控制器超载,不一定在哪个环节上引起损伤,但首当其冲的就是开关功率管,只要无刷控制器功率管烧毁一只,变成两相供电后电动机运转即变得无力,骑行者立即可以感觉到脉动异常;若继续骑行,接着就烧毁第2个、第3个功率管。有两相功率管不工作,电动机即停止运行,有刷电机则失去控制功能。因此,由过载引起的过流是很危险的,容易引起行驶者的不安全。
其次,一般的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在80-100km左右,即电动车在行驶里程上存在着局限性,每一次对电动车充完电后其行驶里程为80-100km。但是,在电动车实际行驶中,行驶里程很难达到的。每当电动车启动、上坡或带人时它的耗能就会加倍,因此电动车的行驶里程就会缩短。电源的容量是固定的,加大电源的容量是不太现实的。即使加大了电瓶的容量它的行驶里程还是有限,电用光了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再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动车启动时对元件无损坏、电动车没电时轻松续行且节能的电动车动力前驱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前驱装置,用于设置在轻便型交通工具上,包括动力供给机构、中间环节变速传动机构、储能机构和能量释放机构,其中,所述动力供给机构连动连接至所述交通工具之踏板,中间环节变速传动机构分别连接至所述动力供给机构和所述储能机构,以将行驶者通过踏板产生的机械能量放大后传至所述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连动连接至所述能量释放机构,用于将机械能量释放转换为动能的能量释放机构连动连接至所述交通工具的前轮。
较优地,所述动力供给机构包括动力臂,所述中间环节变速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储能机构包括由若干弹簧条组成的动力弹簧条,所述能量释放机构包括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连动连接至所述动力臂,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为同轴的轴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互咬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为同轴的轴齿轮,所述动力弹簧条连动于所述轴,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为单向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相互咬合,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交通工具之前轮为一体。
第一齿轮的大小等于第三齿轮的大小,所述第二齿轮是第一齿轮大小的N1倍,所述第四齿轮是第三齿轮的N2倍,其中,N1与N2为大于1的整数,且N1小于N2。N1为3,N2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海龙,未经杨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42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