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浆液外循环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连接的扩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55366.6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24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李艳明;吕世军;王江义;李勇;葛春方;沙裕;殷大斌;钱建忠;阳永荣;王靖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F9/26 | 分类号: | F28F9/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10072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浆液 循环 换热器 热管 连接 扩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淤浆法合成高密度聚乙烯外循环和其它相关浆料体系的换热器,尤其涉及该外循环换热器中的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淤浆法工艺是生产高密度聚乙烯的重要方法,此法是乙烯溶于脂肪烃溶剂中,生成的聚乙烯固体粒子悬浮于其中,形成淤浆,此法工业化时间早,工艺成熟,产品质量好,聚合压力、温度低,易于控制,运行平稳,产品牌号多,性能好,乙烯转化率为95%-98%;另外还有牌号切换难度小,切换时间短,过渡料少和对原料质量要求低,乙烯装置的乙烯、氢气可直接使用等优点。
近年来,淤浆外循环取热技术的应用,能在增加设备投资很小的情况下,提高原装置生产能力30~50%以上(见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93256.8)。淤浆外循环取热技术是淤浆法合成聚乙烯装置,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大型化的关键技术。
图1为换热器示意图:图中可见:壳体1,进口封头2,出口封头3,管束4,壳程进口法兰5,壳程出口法兰6,管程进口法兰7,管程出口法兰8,管板9,椭圆封头内滞留区10。现在普遍采用的管壳式淤浆外循环换热器,由于浆料在换热器封头(普通的椭圆封头)处流速的降低,聚合物颗粒很容易在封头内的流动阻滞区(椭圆封头内滞留区10)内沉降下来,同时该流动阻滞区也是低温区,溶解的低聚物在该区域也容易析出,粘结在封头内壁和管板上(如图3所示),进而堵塞换热管,不能满足装置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要求,使外循环技术大打折扣,外循环技术的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浆液外循环换热器管板与换热管连接的扩孔结构,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管板;在所述的管板与换热管相接处采用扩孔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降低相邻换热管的管间距,减少换热器管板在封头内的滞留低温区,大大降低了浆液在管板的堆积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外循环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管板和换热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现行管板和换热管的连接方式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管板和换热管连接方式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由图2、图4可见:本实用新型包括:管板90;在所述的管板90与换热管相接处采用扩孔结构901;
所述的扩孔结构901为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换热管在管板处的扩孔能减少管板上的死区,降低了淤浆在管板上沉积的可能;扩孔可以在换热器管程进口端和出口端,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一端,扩孔可以通过管子扩孔和管板上的扩孔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53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锅炉汽包大直径厚壁管接头水压试验装置
- 下一篇:百叶窗式换热器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