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活塞环精控装配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6016.1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58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崔亦钧;张凤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 | 分类号: | B23P19/02;B25B2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708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活塞环 装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产品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活塞环装配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活塞是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发动机对发动机活塞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发动机活塞质量的好坏甚至可以直接决定发动机质量的好坏。发动机活塞质量的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直接体现在活塞环上。
目前活塞环的装配大多采用手工或引导套方式进行装配:
如图1所示,采用手工方式装配活塞环1劳动效率低、容易划伤活塞2表面造成零件报废,它是直接用手扩张、扭动活塞环1到活塞2上的,而且在操作中容易人为造成零件变形和损坏,从而引发装配质量事故;
参看图2,采用引导套方式装配活塞环1,它是通过一个引导套3将活塞环1装配到活塞2上,虽能避免划伤活塞2表面,但由于操作时难以控制仅凭员工的经验和感觉作业,容易出现失误,工作效率依然较低。
由上述内容可见,发动机活塞2的活塞环1的装配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发动机质量,以及发动机生产厂方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活塞环精控装配机,提高活塞环的装配质量,以及装配速度。进而提高发动机质量,以及发动机的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发动机活塞环精控装配机,包括引导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放置活塞环的储料筒和与所述储料筒滑动套接并依靠外力推动的推力套,引导套的进料端与储料筒的一端对接。所述储料筒固定在一机架上。
使用时首先将所需活塞环套放在储料筒上,然后将活塞与引导套的出料端对接。可以用手拿着活塞,使其与引导套的出料端对接。然后推动推力套,通过推力套推动活塞环向引导套的出料端移动,最终套在活塞上,完成装配。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需要直接接触活塞环,因此不容易划伤活塞表面、不容易造成活塞环变形或损坏、不容易造成活塞环污染。
为了对发动机活塞环精控装配机的储料筒以及其他部件起到固定作用,有效提高装配精度,在所述机架设有一固定底座。
所述固定底座,可以是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其他物体上的固定底座,也可以是底部较宽大的放置在桌面上就可以起到固定作用的固定底座。
所述推力套内径与所述储料筒外径相近,所述推力套内径比所述储料筒外径稍大,以保证推力套滑行平稳。所述储料筒水平放置,以保证活塞环受力均匀,滑行平稳,进一步提高装配精度。
发动机活塞环精控装配机,还包括驱动推力套沿所述储料筒滑动的进给系统。所述推力套连接一进给系统,所述进给系统包括一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和一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所述推力套连接传动机构。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一进给手轮,丝杆螺母传动机构,丝杆螺母传动机构中的进给螺母推动所述的推力套运动,所述进给手轮固定于丝杆上。
使用中,通过转动进给手轮,带动传动丝杆转动,进而带动进给螺母水平位移,进而推动推力套轴向运动,再进而推动活塞环移动。上述设计中通过转动进给手轮的旋转角度来控制活塞环水平位移,具有位移精度高的特点。实践表明,其控制精度可达到0.02mm。
所述储料筒上设有一活塞环角度定位条,活塞环角度定位条为一长条形或长方形的金属条或金属板,沿所述储料筒的轴向固定在储料筒上。用于控制装配时的活塞环开口处相对于活塞及相对于其他环的旋转角度。
实际生产中,活塞上一般会装配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活塞环,一般的说活塞环的开口间隔角度在120度左右。这样可以防止开口重合有效地提高活塞环的密封性能。上述设计,有利于精确控制活塞环的开口间隔角度,因此有利于提高活塞环装配精度。
所述机架上设有两个储料筒,分别装有推力套,推力套连接一进给系统。所述两个储料筒上的活塞环角度定位条间隔角度值为100度到130度之间。优选为120度。
同时设有两个储料筒,且活塞环角度定位条间隔角度值为120度,在装配中可以有效地保证两个活塞环的开口间隔角度值符合装配技术要求,有利于保证活塞环装配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手工装配活塞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引导套方式装配活塞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未经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60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红外电脉冲采集器
- 下一篇:10kV电力电缆快速连接器用表带式触头